![从教师到教练,如何转型? 从教师到教练,如何转型?]()
首先,说明:2015年,我对自己的定位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教师,而是一个教练。2015年,我由一个专业的教育创新研究人员转到课程开发者、教育产品研发者,就是一种角色转换。我希望的是这个转换终点是一名教练,一名可以把任何状态的教育对象带入正常的适合的健康的发展轨道上来。
其次,我所说的专业性,不是教练对学科知识的专业性,那太小儿科,合格的本科毕业生都应该具备,而一个优秀的教育行业从事者,一个教练需要的是随时随地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活动”的专业性,从外界看来,这个人必须是做教育的,具备基本的常识和技能,同时从教育对象和自己任何的言行中发现需要教育的地方,孕育在课程体系和结构里面。
由于我是一个全新的教练,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没有评比、填表、汇报等干扰正常教育程序的环节,只有学生的第一需要,所以,在我面前,一切传统经验都不复存在了,只有蔚蓝的大海和肥沃的草原。
所以现在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下我觉得:
一个教练应该具备的东西
在我看来,对教育本质的把握,对教育史的把握,对人的本质认识,对各地教改动向的把握,是宏观的把握,属于道的层面,教练必须有完整地清楚地把握。
有人说,你说的容易,大家都知道教育不好,可是知道教育好是什么的没有多少人?再者教育史那个是历史学科的玩意儿,学了难道可以跟学生吹牛讲现代教育学派?对人的本质认识说法似乎也是模糊,哪一种都可以啊,人有千万种的;至于各地教改动向,很多对我们不适用,我们知道又有什么实际价值?
好,我们不说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先说下教育的本质不是什么,比较容易取得共识。不是政治的工具,不是父母的使命迁移,不是……这些总是可以的吧。教育史是人类在人与人最重要的关系——教育关系上的文明探索的总和,知道了前人走过的人,对于教育回到原点,非常有必要;而人的本质,决定我们的教育哲学一切命题的起点。
而对教育对象行为的观察,对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互动关系的阐释,对教育过程中事物的洞察,以及怎么做教案,怎么上好一堂课,怎么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属于微观,则是术的层面,同样是每一个教练需要的。
说实话,这是我非常薄弱的环节,这也是现在的我为什么潜入一所教育创新学校做一线实践的原因。过去的我,对于什么是好的教育理念,中西方教育史有充分把握,对人性弱点和光亮有着本质的了解,但是对于行为认知学、行为矫正学、师生互动关系转化、教案还是缺乏充分的了解。上过很多课,但是都觉得距离理想状态很远,远远没有把每个人的45分钟充分使用起来,如何做到更加高效个性化让课堂上50个人都有收获,而且是唯一的收获?不需要快车等慢车,不需要集体言语和集体行动尼?
这两方面,决定一个教练大致思想范围和行动半径。
在具体的课堂和校园生活中,教练究竟要做什么?
一:解构学校。
了解学校到底发生了什么?把那一张纸捅破,解构学校,让神秘地学校变得为人所识的,更为人所懂。
我们不得不遗憾地承认,我们的学校跟社会存在着不该有的壁垒。墙不高,但是墙外的人却往往对墙内充满臆想,而墙内的人则对外部世界充满着埋怨,仿佛世界欠老师什么。即使明知道,罪责都不在彼此身上,还是比较糟糕的不信任关系。这样即使有再多的开放日和家校通,彼此之间还是不了解的。教练要做到是把一个个学校制度是怎么萌生?集体约定是怎么制定?课程方案是什么排表的?课堂设计是怎么熬夜制作的?师生言语和师生互动有哪些裂痕而导致有学生被忽视。。。。。。等等这一切都解构出来。
二:解构一切场地的学习
了解什么是学习?近三年以来,学习在发生质变,过去工业经济时代的一切学习规则学习工具、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考试方式都在退出历史舞台。知识经济的学习方式尚未定型,此时对学习的解构是对自我的重构过程,
按照最简单的表示,学习是学员和教练的一次共同成长,只是角色扮演不一样。在教练这里更多的是陪伴,陪伴孩子发现学习兴趣、建构学习任务、探索学习资源、尝试学习路径,评估学习效果。
尽一切可能去陪伴,说起来可能是一句空话,但是实际上,依旧是有章可循的。
既然教育是人类公共知识和文明的私人化组合,那么教育人必须掌握两点,一个是人类公共知识和文明,第二个是私人化的方式和心态,两者缺一不可。
什么是人类公共的知识和文明?存在于世界上一切既成和待成的事实都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这个远远超越书本,一切流传的民俗、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地貌,甚至当今的社会矛盾为未知的走向。
什么是私人化的方式和心态?我在《填志愿、考研、专业以及其他》一文里面已经说过,很多人不明白自己的人生是要做什么?不明白自己需要一门用来了解学习处理其他一切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的本原专业工具。这是比较悲催的,如果是这样的学员,教练也要更加努力帮助他发现自我。
私人化的学习应该是针对私人化的需求,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深层次和浅层次的。解构之前的学习,用开放式的学习资源、自主式的学习方法完成终生性的学习课题。
三、体现一个教练的专业性
要完成以上行动,教练有了非常多区别于一般教师的行为和思考,在日常繁杂的教学里面,教练怎么样抽身而出呢?怎么样体现你是一个教练的专业性?
第一个是以教育为志业,在《做教育和做老师是不同的》一文中,我已经明确表示:对于大部分教育岗位上的人都是做教师的,并非做教育的。这个是当前教育行业的现实,只有接受。认真探索教育规律的人,甘于寂寞,愿意以此为终生追求,探索生命的新生。
第二个是要有“教育人”的心态。曾经有人探讨教师群体子女教育失败的问题,多半归结在情商上面,或者借口自己工作多么用功而忽视了孩子。事实上,不懂得教育学的教师大有人在,他们用暴躁的脾气,恶劣的习惯传承着死鱼一般的知识。其本质,就是其实更多的是这个教师缺乏相应的教育人心态。
我在各个场合反复强调要有教育人的心态,我觉得这个非常关键。这是一个综合性的考评准表,最起码的父母情怀,真正能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你的人文主义基础,你的普世价值观,你的情商,你在任何时候的选择和言行都是其中一部分。
第三个是具备把学生生命打开的技能。
这完全是一个技术活儿,也是这里面最重要的,只有把孩子的生命打开,你才是一个及格的教练,而不是你开发了一门别人可以用的课程,你就是一个及格的教练了。
我反复说,当代教育的悲剧,不完全是教育体制的一盘死水,而是家长们的盲动和助纣为虐。很多的家长非常着急,担心孩子的小升初、奉衡水毛坦厂为神明,想尽一切办法压榨学生的时间,甚至“狼爸虎妈”案例成为坊间传说。
这样做的后果,是孩子的生命封闭了。
在《一出生就走向残疾》里面我说了,多数人在让一张空白的孩子变得残疾,变得扭曲和病态。我要说的是生命的打开的状态。按照人的潜力来说,每个人的潜力都是无限的,课本那些内容根本不用整天把孩子耗在教室里面,也不能限定在学习里面,。之所以造成了孩子被动、不情愿、低效率的学习状态和缺乏自我认识能力、自我修复能力的情况,正是我们一系列把生命关闭的过程。
无论是体制还是家长老师们着急的心态,最终导致的是孩子一生都耽搁在这几年的自卑阴影里。说轻点,是考不上于智力配套的大学,说重点,未来哪一天成长创伤爆发,就成了罪犯危害别人。
我不禁要问:明明轻而易举可以做好的事情,为什么要做坏?还是眼睁睁地看着变坏?
因为我们的心里,我们怕输,家长怕输了没有面子,老师也怕输了没有面子。于是给孩子一道道枷锁和桎梏。
教练要做的工作就是把生命打开的过程。
我亲眼所见的一个生命打开的案例发生在教育创新界著名的“泉源训练营”。7个网瘾无可救治的少年跟张良第一年在茅山,后来在重庆,再后来在广州,在茅山时候需要爬山跑步、打鱼、种菜、跳水做饭等等,然后跟着教练一起用互联网工具进行学习;在行驶路上需要跟各个阶层的人打交道;需要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在广州进入了学习的快速车道,自己寻找课题,申报,答辩,论文写作等等。
到了我见到他们的时候,他们露出的是自信完美的笑容,跟三年前的照片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他们能出色地完成一个学术研讨会的会务,他们每天能做出比较专业的饭菜并且打算盘。
所以,初二之前的学习成绩都是没有太大价值的,重要的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学习能力的能力,能否寻找到一切开放的教育资源并且为我所用,能否对自己的生活有所节制。对言行有所节制。着更多决定个人之后的道路。
帮助那些被体制和父母家长联手扼杀的孩子的生命,让他们的生命重新展开,需要的不仅仅是情怀,而是一套专业的技能和方法。
第四个是在自我的持续成长上:自我清理、自我更新、自我治理和自我共同体。
由于教育理念和知识的更新换代,对于教练,必须要求具备自我清理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不剔除自己身上的旧知识和旧思维习惯,不清理自己视野的局限和偏见,是很难站在更高的角度上看待整个教育创新事业。
自
我治理也是非常关键的,长期以来,我们广大教师群体厌烦表格和评比,但是往往自己又沉溺于表格思维和评比思维里面,行政化的一切严重地干扰了正常的课堂设计和课程设计,一个教练的专业性在于他能完全地完成学校对于岗位的要求并且可以推动内部自下而上的治理,来取代过时的、低效的的自上而下的模式,一切从教学出发,一切从学生需要出发。首先是自我清醒看到自己的优势和资源,自己跳一跳可以达到在最高高度,其次是能意识到自己的局限,就是即使自己再努力都可能无法穿越的瓶颈。
一个教练是很难生长的,最好的情况是一群教练能否彼此协调发展,或者聚集在线下,或者聚集在互联网背景下,成为一个彼此协作、互相批评的共同体,历经课堂模型的打造,课程的整合和学校管理体制的再生,成为一个生命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