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所学校最具变革力,等你来投票 | 泉源高中实验班:认识世界,找到自我 哪所学校最具变革力,等你来投票 | 泉源高中实验班:认识世界,找到自我]()
“中国教育转型期的十大变革学校”
等你来投票!
为了寻找正在成长中的变革的力量,中国教育报、上海教育杂志“第一教育”微信、新校长传媒、深圳晚报、外滩教育、教育能见度等微信平台,联合推出“中国教育转型期的十大变革学校”评选活动。
这六家微信平台分别来自上海、北京、重庆、深圳等中国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重要城市,其中还有一家微信自媒体代表,各自推荐出参与此次评选活动的候选学校。
推荐的学校标准为:
1.在教育改革方面有独特举措,并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2.在2014年度曾经被媒体(包括新媒体)公开报道过。
哪所学校将当选“中国教育转型期的十大变革学校”,就等您来投票!
投票方式: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为您心仪的学校投上宝贵一票!
与此同时,我们还将进行纪录片《行进中的中国变革学校》的拍摄。评选结果揭晓后,还将组织评选出的“中国教育转型期的十大变革学校”进行TED演讲。
在此,我们为此次评选发起众筹:
众筹项目一:纪录片拍摄制作
众筹对象:有意向进行纪录片《行进中的中国变革学校》拍摄制作的影视剧拍摄制作公司,或愿意出资进行该纪录片的拍摄的单位和个人。
众筹项目二:TED演讲场地
众筹对象:能够容纳1500名观众的会场(位于上海)
众筹项目三:LED屏幕、音响设备等
众筹对象:能够提供LED屏幕、音响设施,或愿意出资解决LED屏幕、音响设备的单位和个人。
众筹项目四:现场活动会务设计服务
众筹对象:能够提供“中国教育转型期的十大变革学校”TED演讲活动的会务设计、组织等服务的会务公司等。
如果您有以上这些资源,并愿意亲身见证、推动中国的教育变革,欢迎回复“众筹”与小编联系!
-------------✄-----------
候选学校:泉源高中实验班
所在地:重庆
推荐者:新校长传媒
变革实践:高度学生自治、深度学科整合、完整的培养目标实施、完全的本土创新实验
是时候说,有一种教育值得我们全力以赴
2012年8月,泉源高中实验班在江苏茅山冷水涧村开班。我很有幸,亲眼见证了她的诞生、成长、困窘和突破。
我认为,泉源实验班具有对这个时代非同一般的示范意义。
这是一场低成本的实验:两年半时间里,不算发起人的额外劳动付出,实验班全部投入不到60万。
这也意味着,全中国几乎所有最小规模的教育机构,只要愿意,都有资金能力复制这样的教育实验。
这是一次低起点的上路:泉源第一位导师张良,初入教育行业,毫无带班经验;起初一两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来自于普通甚至贫穷的家庭,并大都处于中考成绩榜的最底层;而且绝大部分时间,实验班没有固定的校舍,没有满额的教师配备。
这是中国高中教育难以想象的“低控制力的学习”:没有整齐划一的学习流程,没有指向明确的标准答案,没有学科切片式的班级授课;每个孩子的生活都不是学校与父母在大包大揽,关于未来的选择也没有任何人帮你“掷骰子”。
这是所有教育人都会羡慕的“低资源式生长”:在有限的文字案例与阶段性的学校走访之外,一切的成长动力,都来源于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在自由的环境中于心灵深处寻找智慧,于随处可见的信息中发现可能。
这是真正的教育理应具备的“低模式化建构”:除了问题梳理、方法传递、资源积累、平台搭建等常规却不常见的手段,多数当下的“教育模式”似乎都能在“泉源”找到影子,但“泉源”自己,从未试图发明与固化一种“属于自己的模式”。
然而,在这样的前提下,泉源实验班却因此实现了无数学校梦寐以求的理想:
高度的学生自治。实验班几乎90%以上的常规事务、常规管理,都是由学生根据自己拟定的几张表格和班级公约,自组织完成。
深度的学科整合。这里没有一堂课和一次学习任务,是依照原有的高中教材体系步步为营地推进,每一个学习主题都既照应了教学大纲的目标,又超越了分科教材的文本;既有学习的重心,又突破了学科的局限。
完整的培养目标实施。这里培养“认识世界、找到自我”的人;帮助学生实现完整的品格与能力训练,经历从品性与价值观,到健康的身心,到生活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的成长。
完全的本土创新实验。尽管这场实验还有最让人关注的高考结果尚未呈现,但学生生命的变化历历在目,我们知道,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其实已经无惧人生的任何考试。
本期专辑,正是对泉源高中实验班全部历程的场景再现。阅读的时候,往事一幕幕回放,让我更清楚地看见,总有一种学习,让我们懂得学生为什么沉醉;总有一份独白,让我们触及究竟什么是教育。
张良:一群人的旅行
当新旅程即将展开时,我曾这样描述他们的未来:
“一名泉源学生将会有很多兄弟,富有灵性。他懂得学习,并在其中寻找到乐趣。通过探索和互相帮助,他能明白造物主的创造中所蕴含的很多道理,无论是物质、空间、生物还是人、社会。这种能力让他能对付许多挑战很大的考试和检验。
他会造房子,做家具,生产粮食,种菜,养鸡鱼羊,制作美食和手工艺品,收拾出一个美丽的花园,并让房间变得十分舒适。
他身体健壮,热爱自然,享受户外生活,并能在自然中很好地生存和生活。同时,也能享受精致生活,能够策划和安排一场精彩的聚会、一次成功的公益活动或商业营销活动。
他能辨别人心,知道如何说话和沟通,对语言、文字和逻辑运用娴熟。
他知道自己对这个世界负有责任,不会沉迷在个人的世界里。当需要他的时候,他会挑起重担。
他未来也许是一名律师、记者或建筑师,是一家公益组织的创始人、校长、企业家或政治活跃分子。也会是一个魅力女子的好丈夫、很多孩子的好父亲。”
与后来一份更正式的招生说明“如果你”比较而言,我更喜欢这个代表“初心”的描述。这个描述意味着旅行的目标是由学生来确定,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和成就他们自己。
我也无意去扮演超人,试图改变很多东西。因为我清楚地知道这不是一次冲刺,需要带着温和、建设、包容、实效的态度,尊重旅伴的想法和选择,才能走得更远。如果说要改变什么,那也是和无数有着同样改变之心的人一起,成为压垮一个庞大沙堆的一粒粒沙子。
◎ 行走的建造 ◎
虽然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做高中物理教师,但不到一年的经历让它更像一次“客串”。此后的岁月里,我一直身处媒体和商业领域之中。
20年后,教育新旅程的起点于2011年的最后一天在北京展开。那时,我已经决定为人生轨道改变一个方向,新的领域要符合“有意思、有意义”的标准,而比较了公益、写作等之后,我选择了教育,加入原《校长》杂志(现《新校长》杂志)。
那一天,我泡在北京的中央教科院书店,将两层楼面的书籍翻遍,最后挑选出一百多本打包运走。几天后,我将跟随这些书的步伐,前往江苏茅山脚下的一个村落。
加入杂志时,我提议成立一个机构:中国教育创新案例研究中心。名头虽然响亮,但只有光杆司令一个,这倒是符合我“一个人旅行”的习惯。当回归教育,我对一切有关教育的形而上“口水”都不感兴趣,我只是迫切想知道,在中国教育的一线,就是学校和课堂里,正在发生什么?
在此前的媒体生涯中,我注意到对教育的无数批判文字,但我相信在如此庞大之中国,在20多万所中小学中,一定有不为人知的暗火在涌动。它们的光芒微弱,无法照亮更大的范围。而我想知道,这些火光是如何发出,火种又该如何传递。
这些缺乏新闻价值的信息一直被永无止境的体制争论,或“虎妈”“狼爸”之类的新奇观念所掩盖。它们散布在各个角落,我要做的,就是找出它们。
在教科院书店里,我将仅仅谈论理论的书籍弃之一边,专心寻找提及具体学校的内容。无论它的创新多么微小,哪怕只是改变一朵小红花的形状,都会被我收入怀中。这些信息将成为这次旅行最有价值的“攻略”和“路书”。
2012年1月3日,正式告别北京前往江苏句容。杂志社在那里的茅山脚下有一个编辑部,同时在筹备建设校长村。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符合我对新旅程的一切期待。经过紧锣密鼓的搜索,创新案例的清单在不断加长。
这些创新被细分成教学法、校本课程、教师培训、文化与管理、活动与德育、家校关系等诸多主题。在获得了近300个线索之后,实地考察在2月开始启动。此后的三个月,我在江苏、上海、山东、北京、河南、湖南、广东、重庆等地的学校穿行,听课、交流、观察。
![哪所学校最具变革力,等你来投票 | 泉源高中实验班:认识世界,找到自我 哪所学校最具变革力,等你来投票 | 泉源高中实验班:认识世界,找到自我]()
(左上:山东杜郎口中学;左下:河南许衡中学;右上:河南永威中学;右下:湖南许市中学)
虽然谈不上是爱丽丝梦游仙境,但这次旅程和西北之旅一样让我大开眼界。在2012年4月的一篇博客中,我记下了当时的感受:
“我的兴趣和时间都已放在一些新鲜的事情上,比如听课。近20年没进课堂了,这十几天走了好几个省,听了十多堂课,和一些校长面谈,见到了无数充满活力的少男少女。那些形形色色的课堂可真有趣,师生之间的课堂对答更让我惊讶。
下午,在河南许衡中学的一堂初二思想品德课上,围绕‘珍惜学习机会’的主题讨论正热烈进行,在自由发言阐述理由环节,一名学生站起来大声说:‘学习好挣钱才多!’
我不知道这算好还是坏,进步还是后退,这不是我关心的东西,我很欣喜听到了来自学生内心的声音。老师看起来默许了这种表态,接着,有人便提出了要好好学习的其他古怪理由。
数学、语文、英语、生物、计算机、思想品德、音乐、历史等等,我在不同的课堂轮换着听课,像一个饿坏的人面对满桌佳肴狼吞虎咽。
这是开始,在每一堂课上学习和领悟的东西都会成为未来某本书、某所梦想学校的砖瓦。每天的行走就是建造,这感觉真不错。”
关于创新案例研究的成果,最初的设想只是一套工具书《卓越学校指南》,里面会分门别类呈现各个主题下的创新案例。任何创新做法都有它适用的前提,但面对相似的问题,各种不同角度的思维和解决方案一起呈现时,能给有志于创新者提供巨大的借鉴意义。
不过,在3个月的旅行中,我为那些创新而欣喜,也同时感到可惜:它们分散在不同的学校,彼此隔绝。当一个校长在为某个教育难题苦思苦想的时候,在几百公里外的另一个校长,可能已经找到了一个有效的创新手段。
一个念头由此开始渐渐出现:如果这些创新做法汇聚到一个教育平台上,会发生什么?这个带点浪漫甚至疯狂的想法一旦出现,就不可能从脑子里去除了。就像此前所有旅行的动力一样,对未来无数可能性的深深好奇,开始让教育的新旅程有了新方向。
是的,需要办一所新学校。
◎ 第一批旅伴 ◎
寻访告一段落,2012年5月底,在茅山的一个村子里租下一栋房子后,新学校的构建正式启动。
![哪所学校最具变革力,等你来投票 | 泉源高中实验班:认识世界,找到自我 哪所学校最具变革力,等你来投票 | 泉源高中实验班:认识世界,找到自我]()
(左上:山清水秀的茅山脚下;左下:冷水涧村区位图;右上:农家楼房;右下:门前的稻田)
每天,一边整修老房子,一边开始寻找学生。为了增加吸引力,也为了减少教学压力,这所新学校起初定位成新高考训练营,首批招生对象为高三学生或复读生,限额8名——因为那所房子只能容纳8名学生住宿。
在微博发出消息,向朋友征集,以及印出招生简章在周边村镇发放。不过,这番举动毫无成效。没有人相信这个只有一名老师的训练营,至于简章提到的“集全国课改名校创新教学法为一体”,也没有哪位家长关注。
一个月的徒劳无功之后,招生要求不得不更改为面向所有高中学生,终于有人来报名了。这个男生祖籍浙江,但已定居句容春城镇,刚在南京读完一年职业高中。
为了让录取显得正式一些,我拿着一份面试问题清单向他逐一发问。不过,我早已打定主意,只要他愿意来就录取。同时,只要有一名学生,这所特别的训练营也将开张。幸运的是,他愿意来。那时我还不知道,他也将成为第一个毕业的学生。
此后,另一名准备在南京读职业高中的学生也愿意在开学前来试读。我的一位在贵州开展公益助学的朋友向她的几名长期受助生推荐,有三名初中刚毕业的学生也愿意一试。
开学一个月后,一名贵州学生听了同学对训练营的描述之后,收拾行李径直奔了过来。这六名学生就是新旅程的第一批旅伴,训练营也有了自己的名字“泉源”——激发内心力量,开启心中泉源。
![哪所学校最具变革力,等你来投票 | 泉源高中实验班:认识世界,找到自我 哪所学校最具变革力,等你来投票 | 泉源高中实验班:认识世界,找到自我]()
(2012年8月20日开学第一天。后排左起为贵州学生资助人罗莉,老师张良,学生王启亮、舒译乐。前排左起为学生王启祥、王兴江、倪子超。)
从一年高考训练营变成三年能力训练营,我并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但是,一些框架性的东西已经确立,它们体现在当时的一份说明中:
“1000天,广泛而平衡的学习内容;
做中学,任务驱动型学习,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任务设置—问题生成—知识获取—策略生成;
探究性学习,融基础性知识于探究过程中,以承担各类任务的实验室为核心建立学习体系,实验室要具备平台、流程、生成、分享、积累等基本要素;
一个实验室代表一个学习和训练平台——可能是一间教室、一个操作平台、一个工作场所、一块田、一家网店、一个微博账号等;
一个实验室可容纳多门课程,有相对固定的组织者和管理体系。从必修开始,逐步实行选修制度;
课程即能力。再造课本。”
两年多过去了,训练营从江苏搬到重庆,再到广州,学生从6名到18名,再到80多名。老师从1人到3人,再到20多人。那些最初设想的学习形态在不断变化,但并不妨碍一群人的旅行。
“伟大的探险者手中没有地图,只是心中有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