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创新“朝野并进”: 北大附中尝试结构创新 泉源式教学推问题驱动 教育创新“朝野并进”: 北大附中尝试结构创新 泉源式教学推问题驱动]()
核心提要
无论公立学校抑或民间办学,教育者们统一的关注点都回到了学生自主精神的扶持。教育者认为,人的自主精神,包括自主学习的能力,与生俱来。作为学校老师需要做的是保护学生的自主热情,如若不够则应当去培养。“有了自主精神才能够进步。就好比鸡蛋,破壳的时候,如果是从内部打破,破了之后是一个生命,如果是外部打破,可能就是灭亡。那么现在,学生要破壳,学校要做的就是给予温度呵护学生的自主性,让他成为一个自由的生命体。”
李可欣撰文
一场创新变革试验正在悄然展开——从历史悠久的北大附中,到新近问世的泉源高中实验班,教育体制内外的先行者们正在试图给孩子们提供一个不一样的课堂。这是最有价值也最为艰难的一种创新,因为教育创新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人生。
北大附中作为城市重点中学中的先行者,从纵向上打破了原有的行政班级,建立去班级化的书院体制,将生活的空间与个性还给学生,由学生主导其生活社区的创建,同时将教室的空间还给教学本身;从横向上建立四大学院体系,分立中学标准课程、对接大学的实验课程、丰富视野与常识的博雅通识课程、全国际化教学形态的国际课程,打破了原有的年级割裂,由学生自由选课,重组了教师的教研结构,使各科老师能够作业深耕。
而作为民办教育的突围实践,泉源高中实验班则翻转课堂,重新定义了学习。在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由生活中的问题驱动,开展专题研究,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深究;最终在专题知识的持续积累下,结成每个学生自己的知识网。在重塑了学习体系后,泉源已再次出发,重新定义学校:在大规模教学的背景下,泉源建立了教学的“中央厨房”,同一个专题涉及不同学科,则通过搭建系统让老师协作研发教学,拓展模式延展性的同时,实现教研资源的云共享。泉源高中实验班还即将走入以出品顶级高考教辅材料而闻名的黄冈中学,开始模式输出的探索。
中国教育虽已进入全民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互联网时代,但教育“软件”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问题仍然制约了创新教育的发展。智育至上、唯分数论的升学竞争依然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功利主义、精英主义的教育价值和制度安排,从根本上而言,模糊了人的价值。如何创新教育,从应试教育突围,恢复教育树人育人的宗旨是为题中之义。
在体制内外,各校校长与民间教育者的力量正在悄然推动着教育变革的发生,在试验中的行动与积累业已初见成效。
北大附中结构创新:打破年级回归书院
学校里,人的一大特点是被分割、被包围、被组织的非常严格。但生活中其实并非如此,在生活里,人有很多的自由可以相互交流、流动、组合,北大附中校长王铮认为,“要做以人为本的教育,首先要把学生当做一个正常人,不仅仅是作为考生去应试,不仅仅只有学习。”
北大附中的模式创新力主为学生创造生活的空间与学习的选择,并把权利赋予学生。
从纵向上,北大附中将学校划分为了7个书院,打破年级,将传统失去特点与个性的行政班级推翻,引入学长制。在书院内由高年级自发自主的带领低年级的学生,形成一个自治的学生社区,学生之间形成共识,实现对生活的管理。每个书院有自己的颜色和标志,活动和专门的活动室,学生以书院为单位开展艺术、体育等各类活动。同时,书院也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在校与毕业的校友共同沉淀出每个书院的特色。每个附中新生自接到录取通知书后,通过往届学员在网站上的评论来选择书院,各书院也通过“抢夺新生大战”,加深自身的文化意识与书院认同。
横向上,为学生建立书院结构的同时,北大附中为老师设立了学院,以建设丰富的课程给学生提供更多元的选择。在不同的学院,老师建设不同类型的课程:行知学院是必修和选修的国家课程;元培学院则是与大学衔接的试验课程,学生根据不同的兴趣选择投入其学习时间与精力;博雅学院是通识教育;道尔顿学员则是采用国际化的学习方式。不同的老师在不同的学院里有丰富的课程,学生在不同的书院可以跨学院选课。
将行政功能从教室中解脱出来后,教室便还给了老师。北大附中设立的走班制,让学生可以跨班选课、走课。到高中甚至打破年级的限制,混合选课,学生选不同的课到不同的教室,而老师可以实现其自主、合作、探究。打破时间限制,让学生自由选课,也给予了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每天可以个人安排自由的时间来游刃于生活。
泉源式教学:问题意识与学以致用
在中国的高考制度下,机械训练和创意思维并非只能选择一个,张良认为。
2012年,以体制外办学的身份,张良开始了他的泉源高中实验班。在泉源,学习的定义是:问题驱动,专题研究和融合学习。
张
良主张的观点是,学习不应该只是学校和老师排出课表,然后启动学生学习,“学习应该是靠真实的问题发动,这个问题可能来自于生活,可能来自于看到的一条新闻。当我们去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能需要运用到很多的知识,这个时候我们会产生一个学习的任务或者项目,这个任务和项目会贯穿不同的学科知识,融合起来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2012年的8月泉源实验班在江苏茅山启动,首批学生5人。此后,泉源实验班开始陆续扩散。在教学中,贵州的学生因为从未用过微波炉,所以对它非常害怕,微波炉一开启他们就躲远。微波炉是什么?张良在网上找到一篇文章,说:“微波炉会扩大癌细胞。”这是科学还是谣言,论证这个问题成为了学生们的一个学习任务。作为老师,张良所起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运用高中物理和化学的相关知识,作为解决问题的起点。他在给学生的任务单上,梳理了相关的指引内容,并给予其相应的教材和联通网络的电脑。1天后,学生们出具了一份非常详细的报告,运用到高中的电磁学知识、电场的特征以及化学里的相关体系,通过教材与网络搜索对这些知识进行梳理。这是泉源日常的学习之道。
当学习和真实的世界更紧密关联的时候,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心的力量,就足以被激发。“当学习靠这样的动机发动,学生会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状态。而老师要做的事情便是要创造各种各样的学习情景,这个情景需要能够激发出学生对探索世界的好奇心。”
以专题的方式展开,培养学生检索信息、深度思考和互动讨论的能力。当一个浅层的任务被解决的时候,老师将引导学生进一步追根溯源,比如从对微波炉的探究专题,到电磁学的知识,再进一步了解在电磁学创造之初,经典的物理试验是如何进行的;而在做经典物理试验的专题时,有学生发现:这些试验都在一个集中的时期出现,于是老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深挖,走入了欧洲科学大发现的时期,并再进一步进入了欧洲的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
泉源的老师们将国家的标准教材组合成三大领域:自然、社科与人。每个领域再细分具体模块,并将国家标准的全部课程囊括其中。同时,师生运用学习管理与分析表,将学生分头零散的学习任务对应到教材章节,学生每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就标识出对应所覆盖的章节。学生跳跃式开展学习,并最终覆盖教材上全部的知识点,一样能够参加高考。“这些专题看起来似乎零散,从学科的角度来讲‘支离破碎’,但在学习者的心中,所有的内容实际高度关联,有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是同一个知识群。当专题研究积累得越来越多,所有的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会串联成知识网。”
随着学生规模的逐步扩大,在大规模的教学下,泉源建立了一个教学的“中央厨房”,“金牌厨师”是理想中的全科老师,同时,通过系统搭建让老师整体协作教学,如某一专题若涉及三个学科,那么三个老师将联合备课甚至联合上课,而不再将模式的推广,寄托于高水平的老师或者学生来操作。这样,模式本身才有可复制的可能性。
所有老师不再需要不断重复专题研发等工作,研发一旦完成,成果云共享。“未来的教育领域将逐渐告别手工时代的教育——自己购买原料,自己加工和销售,现在的老师们工作就是独自备课、修改等等。我们看不到成体系的知识。”泉源要将“中央厨房”的体系打造成熟,并以此突围,在大规模的教育下,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在互联网的时代,课程不断迭代升级,打造的不再是一套完整的流程或者被分解的课程可以直接照搬,而是让教育自下而上,因地制宜的生长,在不同的核心理论参照下创造性的延展解决方案。
下个学期,泉源将在黄冈高中开启实验班,在黄冈中学这面中国高考的旗帜面临越来越多的困境时,共同寻找突围之道。
在北大附中,学生的培养目标界定为:“致力于培养个性鲜明,充满自信,敢于负责,具有思想力,领导力,创新力的杰出公民。”落脚点在杰出公民,不是为某一学科服务,而是自己成为对于社会能够独立担当,能够自主发展的一个个体。无论公立学校抑或民间办学,教育者们统一的关注点都回到了学生自主精神的扶持。教育者认为,人的自主精神,包括自主学习的能力,与生俱来。作为学校老师需要做的是保护学生的自主热情,如若不够则应当去培养。“有了自主精神才能够进步。就好比鸡蛋,破壳的时候,如果是从内部打破,破了之后是一个生命,如果是外部打破,可能就是灭亡。那么现在,学生要破壳,学校要做的就是给予温度呵护学生的自主性,让他成为一个自由的生命体。”(编辑李关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