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学习不应该靠高考来驱动 张良:学习不应该靠高考来驱动]()
“CC讲坛(第七期)”于2015年5月22日在北京举行。“泉源高中实验班”创始人、蒲公英智库泉源高中实验班首席导师张良出席并演讲。以下为演讲内容。
2012年4月,我在河南一所名校听课。那是一节高中的班会课,除了班主任低沉的讲话声,全班鸦雀无声,每个人纹丝不动。那是高一,但已经在开高考动员会,班主任讲话之后,学生轮流上台一脸严肃表决心。班上气氛压抑沉闷,我听到一半就离开了。几天之后,我在山东一所课程改革的名校参观,看到了完全不一样的情景。课堂被学生占据,人人争先恐后地上台演算题目,互相讨论,老师只在恰当的时候指点。后来,我在广西一所超级中学和校长交流,她是语文特级教师,给我讲了教学上的一个困惑。就是讲解《纪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的时候,涉及到民国的历史背景,她以自己读书时的历史知识来介绍,但心里没底。后来她去问了历史老师,才知道史学界对那段历史评价已经不同了。她想,如果两科老师一起备课就好了。
这是2012年开始,我的教育创新研究历程中常常出现的一幕,这三个场景也显示了中国教育的现状。此前我主要在新闻媒体工作,那时刚刚完成一本记录汶川地震的专著,正准备对人生方向做出新的选择。仔细考虑之后我选择了教育,我想知道大家天天讨论的教育,到底在发生什么?在教育真正的一线,也就是学校和课堂里,除学生跳楼,捅死老师或者高考状元揭晓之类的新闻之外,我们还能知道什么?我想坐在学生和老师身边,看看是否能感受到某种让人惊喜的东西。
让学生放眼整个世界
所以,2012年上半年,我开始疯狂地搜集各种教育创新案例,到各地的创新学校考察。这个过程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知道,在中国教育的一线,的确有众多变革的力量在默默生长。
半年后,当我面对数百个案例时,我开始思考,教育到底是什么?我并不知道答案,但我相信,知识不应该以教材这样的面孔呈现,学习不应该靠高压来驱动,教育的成效不应该用分数来衡量。那么,是否存在一种可能,让真实问题驱动学习,让认知逻辑取代学科轨道,让思维培养优先重复训练?最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我想,把我看到的分散在各个学校的创新做法集成在一个教育平台上,这个梦想也许有希望实现。这就是泉源高中训练营最初的由来。
有想法就要行动,在江苏茅山的一个山村里,我租下一户村民的闲置房子,两层楼,前后300多平的大院子。开始了泉源高中训练营的教育改革实验。
这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一年的租金仅仅4000多块。整修了厕所、淋浴间和厨房,拉好了网线,在墙上钉好了黑板,开始招生了。
我打印了一些宣传单在附近的村镇发放,但村民们看起来不太理解我的做法。最后,终于有一个学生来找我了,他当时已经在南京读了一年的职业高中。为了显得正式,我列了一份有20多个问题的面试单,向他逐一发问。但那时我心里其实想的是:只要你留下我就收。运气不错,他留下了。后来,他一个准备读职业高中的朋友也加入。我的一个做公益的朋友从贵州送来了三名苗族初中毕业生。泉源训练营终于在2012年8月20号正式开张。
![张良:学习不应该靠高考来驱动 张良:学习不应该靠高考来驱动]()
第一批学生
中间这三位苗族少年曾经上过的小学是这样的(见下图),这就是贵州著名的中洞小学,设在一个巨大的溶洞里。在来泉源之前,他们最远只到过县城。
![张良:学习不应该靠高考来驱动 张良:学习不应该靠高考来驱动]()
中洞小学
上个月我去贵州看望了这些学生,他们已经升入高三,因为户籍的限制必须回原籍参加高考,所以最后这个学期回到了家乡备考。十几天后我们就可以知道高考成绩。不过,在泉源三年的学习,这个成绩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阶段性记录而已,他们已经有充分的意愿和能力来规划自己的人生了。
这三名学生两名准备去意大利留学,一名希望就读上海一所特别的精英型大学兴伟学院。三年前,这是他们不可能想象的目标。
就像处境的变化一样,他们的世界从一个山洞变成了全球。
我想,他们基本做到了泉源对学生未来的设想:培养认识世界和自我、想象未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一个很高的目标,意味着学生在泉源的三年要学习比一般学生更多的东西。要做到这一点,学习必须有不一样的方式。
重组学习模块
在那个农家小院,开学后第一周,我领着五名学生做的第一件事看起来有些奇怪:把高中九门课三年的120多本教材堆在桌子上,让他们把这些书撕开。
我并不是仇恨知识,我只是想给教材“整整容”,希望给学生创造一个全新的知识情景。我把教材的全部目录打印出来贴满墙壁,让学生们用几天的时间来观察分析它,最后运用自己的常识和感觉来提出新的编排结构。大家很快看出了问题,虽然这些知识他们还没有开始学习。
在那一周的时间里,每个人把自己从教材中提炼出来的知识主题写在黑板上,然后逐一讨论确定,最后形成了20多个学习模块,而学科的界限自然地消失了。这是撕开后重组的教材,我们1.0版本的自编教材。
![张良:学习不应该靠高考来驱动 张良:学习不应该靠高考来驱动]()
教材1.0
随着新老师的加入,我们的编辑力量更强了,有了我们2.0版本的教材,看起来更正式一点了。从封面可以看到,主题模块包括世界政治思想与制度、全球文明史、建筑与城市、基因工程等等。
![张良:学习不应该靠高考来驱动 张良:学习不应该靠高考来驱动]()
教材2.0
这些新的学习模块包含了国家教材的全部内容,但建立了新的学习逻辑。比如说,政治教材必修一的主题是经济生活,而历史教材必修二也全部讲的是经济主题。还有,地理中的经济区域规划,以及旅游地理,不也都是与经济有关吗?当这些分散的知识被合并在经济常识与经济史模块中时,知识的逻辑关联更加清晰了。
还有,高中物理第一册需要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有一个强大的数学工具平面向量可以帮助学习轻松完成所需要的运算。可是,这部分数学内容在高中数学必修四中。在泉源的数学物理方法模块中,这两部分知识不会再相隔一年,而是同步学习。
变革学习方式
除了重组知识结构,我给学生设定的学习方式也出乎他们意料,泉源的学习特征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形容:问题驱动、专题研究、融合学习。
如果学习靠问题来驱动,那么问题从哪里来?其实,问题就在身边。
那时我们在山村里,每天的生活垃圾没有地方扔,我问他们:“谁愿意研究这个问题?”有一个学生愿意,但是,该怎么做呢?好吧,我可以提供一点帮助。我发给他一条学习任务单(见下图),塞给他一堆教材,还有一台电脑,然后剩下的事情由他完成。很快,在仔细分析整理了所有信息后,他发给我一张表格,上面详细列明了有机垃圾、水和固体废弃物的不同处理方式,什么物理法、生物法、化学法,以及各自的利弊。
![张良:学习不应该靠高考来驱动 张良:学习不应该靠高考来驱动]()
任务单
就像这样,生活中就会遇到无数的问题,它们都是知识学习的切入点。
比如,在泉源每天学生需要轮值做饭,而苗族学生对微波炉有点害怕,因为从来没有使用过这个东西。微波炉嗡嗡作响时,他们总是离得远远的。为了增加“恐怖气氛“,我发给他们一篇网络热门文章(见下图)。里面的描述很吓人,什么微波炉煮热的食物会把癌细胞养得肥肥壮壮之类。这下子更要炸锅了,当然,我并不是想恶作剧,而是要顺势交给他们一个研究任务:微波炉是如何加热食物的?和垃圾处理问题一样,我给出一些指引,他们开始急迫地查找资料,因为这可与自己的健康有关。
![张良:学习不应该靠高考来驱动 张良:学习不应该靠高考来驱动]()
微波炉热门文章
这样一个研究任务将让他们深入学习物理学科中电磁场的知识,化学中水分子的极性等概念,以及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等内容。一个专题贯穿了三门理科的学习。
在泉源,每位学生都有电脑,所以他们每天可以很方便地阅读各种新闻。在和真实世界密切接触的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更容易被激发。人类的这种天性完全可以成为老师最强有力的助手,而老师要做的,就是创造各种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景。
有时,连电影都可以成为不错的学习发动机。有一次泉源的数学老师组织大家看了一场电影《决胜21点》,电影讲的是一名数学教授带着一群聪明学生在赌场上利用知识赚钱的故事。电影情节很吸引人,老师当然不是想让学生学习赌博去,而是提醒大家注意台词里提到的很多概率统计方面的术语,比如“正态分布”“古典概型”等。这些词引起了学生的注意,这顺理成章地成为研究任务。最后,大大出乎我意料的是,在学期末的各项事务喜爱度调查中,“赌博中的数学”这个专题获得了学生的最高票数,甚至超过了海边露营活动。
当学习和真实的世界结合时,它会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一面,就和现实世界一样。而当它以一种索然无味,甚至面目可憎的方式呈现出来时,我们也很难责怪学生呈现出同样的面孔。
这样的学习方式看起来很有趣,但是,常有人会问:这样一种好像很随机的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如何兼顾知识的系统性呢?对这个问题,在泉源学生身上我也看到了出乎意料的答案。
在上面那个微波炉工作原理的专题之后,学习继续推进,将电磁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了一轮梳理,并全面了解这些核心概念当初产生的研究过程。当众多的经典物理实验集中呈现出来后,欧洲科学大发现的历史画卷开始展开,最后是促使人的思想大解放的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这已经是高中历史的核心内容了。
![张良:学习不应该靠高考来驱动 张良:学习不应该靠高考来驱动]()
学习递进
这些专题从理科跳到了文科,它们支离破碎吗?从学科角度也许是这样,但是,在学习者的心目中,它们是内在逻辑高度关联,互相连为一体的知识群。当专题越来越多,零散的知识自动串联成知识网。在这张网中,学生既可以学到所有应该学习的高中知识,又能方便地发展自己的个性需求。泉源第一届的几名学生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就完成了100多个专题。
当知识学习以更有效率的方式进行,泉源学生就可以拿出相当的时间,在更广阔的自然和社会里发展自己的其他才能。
去年这个时候,全体师生到深圳大鹏半岛的海边进行了一次约5个小时的徒步(路线图见下)。非常崎岖难行的路线,最后以一场野战结束。
![张良:学习不应该靠高考来驱动 张良:学习不应该靠高考来驱动]()
徒步路线图
![张良:学习不应该靠高考来驱动 张良:学习不应该靠高考来驱动]()
野战
有时,我们会花费4天时间来参与某场公益活动。去年在“壹基金”举行的公益论坛中,我们带着所有的学生承担了四天全部的会务工作,他们最后完成得非常漂亮。
偶尔,还会参加一些特别活动,比如相亲节目。当然我们不是让他们相亲,而是让他们了解电视制作工作。
![张良:学习不应该靠高考来驱动 张良:学习不应该靠高考来驱动]()
相亲节目
就在今天(会议当天),泉源重庆班的学生将到达江苏,进行为期三个星期的游学。
开启心中的泉源
当我创立泉源时,我有一个坚定的想法:绝不做一个自得其乐的东西,我希望泉源模式能影响更多的学校。我也非常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和泉源合作,在校内开设泉源实验班。上个月,中国高考的旗帜之一湖北黄冈地区的一名教育局长带着校长和老师来泉源呆了两天。走的时候告诉我,希望下学期就在黄冈开设泉源实验班。
这样一个高考旗帜为什么要引入泉源?局长告诉我,普通高中有的泉源都有,包括知识的学习更深入和更有效率。同时,泉源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个性化选择的机会。他说,这不就是所有教育人和家长梦寐以求的吗?
两年多以前,当泉源训练营还没有开始运行,我天天孤独地坐在那个乡村等待第一批学生到来。我女儿那时刚读完初一,她利用暑假来看我。她说,我会来这里读书。女儿是我创办泉源的动力之一,我不忍心看着她和无数学生一样,在人生最灿烂的三年里在僵硬的体系里度过。现在,她正在泉源读高一。最近她正在做一件事:在网上众筹和寻找兼职,要挣到广州到重庆的机票钱。
![张良:学习不应该靠高考来驱动 张良:学习不应该靠高考来驱动]()
![张良:学习不应该靠高考来驱动 张良:学习不应该靠高考来驱动]()
众筹
就像她自己在众筹宣言里说的,她其实是一个胆小的人,但是,她决心克服胆怯,去感受和认识真实的世界。
和最初的三名贵州学生一样,她被激发了,她心中的泉源被打开了。这就是泉源高中训练营存在的意义,我相信这也应该是所有教育的意义。
当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当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当一颗种子随风撒落,当一场春雨润物催耕,我们期待了解,你是哪一朵云,我是哪一棵树,他(她)是怎样的种子在哪里生根。谢谢你的关注,期待你的点评与建议,更盼望,我们成为教育的世界里,遥远的朋友和最近的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