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cational Research 教育研究

展望未来教育:教育变革从挑战假设开始

发布时间: 2015-11-18
来源:
浏览数: 51

 编者按:11月14日-15日,来自全国超过400位教育工作者齐聚成都,参加了“第四届中国教育公益组织年会”。会上探讨了当下中国教育的各个主要议题,分享了许多教育变革的实践经验,也促成了许多教育机构之间的联结共创。

来自Aha社会创新学院的顾远做了主旨发言,明确提出“教育变革从挑战假设开始”。本文根据现场演讲的录音整理而成,并配上原版的PPT,以方便没有亲临现场的伙伴全面了解演讲内容。

 展望未来教育:教育变革从挑战假设开始

展开我们对教育的想象1

 

教育变革从挑战假设开始
发言人:顾远

 

年会交给我的分享主题是“展开我们对教育的想象”,我觉得我的观点还可以表达得更清晰,所以加了一个副标题。如果我在接下来的20分钟里做的分享大家只能记住一句话,我希望就是这一句:教育变革从挑战假设开始。

有人知道这是哪里吗?这是1915年成都的春熙路。这是2015年的春熙路。历经百年,见证时代的发展。

 展望未来教育:教育变革从挑战假设开始

 

这是我们的教室,同样历经百年。

展望未来教育:教育变革从挑战假设开始

 

我曾经问过身边很多从事教育工作的朋友“为什么会干上教育这一行?”他们往往都会提到因为觉得现在的教育太有问题了,必须改变。

对此我深有体会。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所高中做英语教师。年级组里有好几位退休返聘的特级教师,其中一位是每年高考命题组的成员。记得有一天,他在办公室里挥动着一本泛黄的备课本,跟几位年轻教师说:“这个本子跟了我17年。有了它,我走到哪里都不怕!”

我很好奇,如果这位老师今天仍然在教书,他身处在这样的一间教室里,会不会有点怕呢,他的那本备课本还会那么管用吗?

 

展望未来教育:教育变革从挑战假设开始

 

今天,教育正在和很多东西竞争学生的精力和注意力。如果课堂上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无关,那么学生将很难对学习产生兴趣。老师在课堂上教的那些知识学生现在可以很容易地从其他途径获得,甚至很多时候学生知道的信息比老师还多。所以我非常赞同北京十一学校的特级教师魏勇的观点:“凡能百度到的,一定不是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这也告诉我们,特级教师里也是有好人的。)

面对时代的变化,许多教育机构已经开始主动变革。去年一月份,我访问了斯坦福大学的设计学院。当时他们正好在做一个项目,设计未来的斯坦福。设计的第一步就是展开对未来教育的想象。他们写下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用的同样的句式:“what if(如果…就怎样)”。这是当时我拍下的照片。

 

展望未来教育:教育变革从挑战假设开始

 

便利贴上写着:

“如果2020年的毕业生大学期间压根就没进过教室会怎么样”?

“如果规定教授不得用是非题来评估学生学业会怎么样?”

“如果学校的某项传统是由学生根据他们自己的兴趣提出来并且实施的,那会怎样?”等等。

就在不久前,斯坦福大学对外公布了这个项目的成果,一个名叫“Open Loop(开放循环)”的新型斯坦福。传统的高校,本科学生一般18岁入学,连续读四年,每10周一个学期,课程按照这个周期来安排进度,每年修固定数量的学分,修满毕业。学业在学校里完成,毕业以后除非上研究生,基本上不会再和学校发生什么联系。

而在新的构想中,学生录取年龄不受限制,你想18岁或是38岁开始读都没问题。本科从4年改为6年,不需要连续读完,中间可以去干点别的,没有规定的毕业时间,也没有限定的专业,没有大一大二大三大四这种分法,而代之以三个学习阶段:Calibrate(调整)、Elevate(提升)、Activate(激发)。

这就意味着,学生可以按照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安排学习,可以一生持续学习,可以从工作中学习,可以把实践经验带入课堂。同时还意味着,不再有所谓“同班同学”的概念,班级里的学生一定是混龄的,学生之间可以用彼此的经验特长相互学习。“某某届”校友的说法也没有了,校友是个整体性的概念。学校会从校友那里获得灵感来持续地改进教学体验,学生也会更深入地参与学校建设。

我们可以看到,斯坦福在展开对自己未来的想象过程中,打破了许多围绕着教育的那些看似天经地义的假设。事实上,一切的放飞想象都需要从挑战原有的假设开始。

 

1、教室一定需要有固定的课桌椅吗? 

这是今年“世界教育创新峰会”上的一间教室,6个大盒子,两个拆开了是课桌和小凳,一个是图书角,一个是多媒体,一个是教具,包括了平板、电子阅读器和充电设备,一个自带电源。可以灵活地组合拆解,适应不同的空间和教学内容。

 

展望未来教育:教育变革从挑战假设开始

 

2、教育一定只能发生在学校这个场域里吗? 

这是瑞典的Skansen博物馆,世界上第一个户外博物馆。今年7月份我去过那里。这个博物馆长期和中小学合作,开发历史、自然、文化、艺术等课程,还会设计不同主题的活动,按照这些活动来组织导览和展品。此时,博物馆员和教师共同变成了知识的“集展人”,也就是说他们不再只是一个单向的输出知识的权威,而是一个帮助孩子们寻找合适的知识,通过活动设计协助孩子们学习的人。

 

展望未来教育:教育变革从挑战假设开始

 

3、即便是在学校里,教育只能是用讲授的方式进行吗?

这是今年“世界教育创新峰会”上的另一间教室。整间教室被布置的很有科幻感觉,女生们扮演网络安全小卫士。她们破解密码,防范黑客,保护校长的电脑免受攻击。每个任务都有时间限制,团队协作,四名教师在旁边随时协助。整个学习的过程完全是游戏化的,学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各种面向未来的技能。所以当我们以后再发现有学生沉迷于游戏而荒废了学业时,我们不应该去指责游戏误人,而是首先应该反思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不能像游戏那样吸引孩子。

 

展望未来教育:教育变革从挑战假设开始

 

4、教育的内容一定需要按照学科划分吗?

今年10月,我结识了一位美国的高中老师,牛津大学农村教育学博士,罗德学者。她正在筹办一所面向平民的charter school,免费向少数族裔学生提供不亚于高价私立学校的教育。她打算用“以项目为导向的学习”方式来实现这个目标。学生将不再是按照学科来学习,而是每学期组成小组,分配两个项目任务,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实践。每个组配两个导师,一个是正式的教师,一个是社区里的专业人士。

 

 展望未来教育:教育变革从挑战假设开始

 

我相信在座的诸位中有一个人一定对这种做法心有戚戚。来自爱卡的米的张良老师当年创办“泉源”学校的时候,带着学生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高中课本撕掉,然后把知识点按照主题重新排列组合。剧透一下,他最近会有一个大的动作推出,这两天大会有张良老师的专场分享,大家可以关注一下。

甚至我们可以在更高的系统的层面上来挑战假设,

 

5、文凭一定得由学校来发吗?

Udacity是今天在线教育三巨头之一。他们在去年推出了“nanodegree(纳米学位)”项目,和谷歌这样的领袖级企业合作,定制开发课程,开发者都是特定领域的资深从业者,内容围绕着特定的实用技能。学生学完后获得纳米学位证书,还有机会去大公司实习。

在线教育的另一个巨头Coursera也推出了类似的项目。国内果壳旗下的MOOC学院最近也在做这方面的尝试。这种尝试对于教育变革的意义在于,它直接挑战了学校通过颁发文聘而获得的权力,从而迫使学校不得不发生变化。

 

 展望未来教育:教育变革从挑战假设开始

 

纳米学位这个项目还有另一个非常创新的地方,会进一步地挑战学校在教育中的作用。和一般的MOOC不同,上纳米学位课程的学生是可以得到真人指导的。学生的每一份作业都会得到专业人士的反馈。这些专业人士类似于Uber司机。他们分布在世界各地,只要有台电脑就可以在自己的零碎时间里给学生批改作业,做评估反馈。学生会给这些Uber式的老师打分,分数高的老师获得的收入也会更高。

毫无疑问,这样的教育创新和很多其他的教育变革一样,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比如今天大家已经耳熟能详的MOOC,尽管还存在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但是它显然为大规模、个性化、低成本、高质量的教育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

在过去,这些修饰语会是矛盾的,或者至少是难以同时实现的,但是拜技术所赐,今天这已经是我们可以想象和实践的事情。

 

 展望未来教育:教育变革从挑战假设开始

 

再比如虚拟现实技术。关注科技新闻的伙伴可能知道,就在前天,三星公司推出了最新款的虚拟现实眼镜,售价仅为99美元。巧的是,同一天,我刚好在和一位社会创业者谈她的创业项目。她正在用虚拟现实技术帮助自闭症患者培训工作技能,获得就业机会,而同样的技术也完全可以应用在健全人的学习上。

 

展望未来教育:教育变革从挑战假设开始

比虚拟现实技术更进一步的,我们还可以想象一下随着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当虚拟的情景可以和真实的环境交互,学习将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教育又将会出现哪些变化?

真有一家科技公司在探索未来,他们的产品连Google也叹为观止,从而投资了5.4亿美元的巨资,据说如果他们的产品能够上市,生活、工作、教育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它叫做Magic Leap,是一个增强现实平台,能将三维图像投射到人的视野当中。产品虽然还没出来,但是已经有不少影视、图像可供我们一窥芳容!

 

展望未来教育:教育变革从挑战假设开始

不要黑板了,老师上课就在空中指指点点、比划比划!

 

 展望未来教育:教育变革从挑战假设开始

不用去教室了,在家里就能看到老师上课的影像!

 

去不了海边?没看过蓝鲸?不要紧,孩子们坐在体育馆中,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蓝鲸冲天一跃的壮举。

 

 展望未来教育:教育变革从挑战假设开始

 

想去小人国?这好办,念一段咒语,将手轻轻打开,一只迷你的大象缓缓地出现在你掌心,是不是瞬间有种如来佛戏耍孙猴子的感觉!

 

 展望未来教育:教育变革从挑战假设开始

 

今天课程是学习海马,瞅瞅海马在课桌上游来游去的感觉真好呢!

 

展望未来教育:教育变革从挑战假设开始

 

每个小女孩都有一个公主梦,一边欣赏着美丽的芭蕾,一边抱着洋娃娃缓缓进入梦乡。

 

展望未来教育:教育变革从挑战假设开始

 

甭上辅导班啦,家里就有一位现成的老师呢!

 

展望未来教育:教育变革从挑战假设开始

 

这真是掌中有乾坤啊!


展望未来教育:教育变革从挑战假设开始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怎样挑战假设,无论技术如何先进,我们最需要挑战的假设,首先是我们对于教育本质的假设,也就是“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了谁?”这种假设直接决定了我们对于教育的全部想象。不搞清楚这个问题,那么所有的变革都有可能误入歧途。

在今年4月的首届LIFE教育创新峰会上,发布了《人本主义教育宣言》,明确提出了“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最高和最终的目标。”如果这是我们的共识,那么我们所展开的对于教育的全部想象都必须围绕着“人”展开,都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教育不是为了将来的生活在做准备,教育就是生活本身。

上个月,我和同事在硅谷拜访了一所学校。随后,她写了一封邮件,标题叫“中国的蜂窝和硅谷扎克伯格投资的AltSchool 之间隔着多少距离?”。

 

展望未来教育:教育变革从挑战假设开始

 

“蜂窝实验室”是我们Aha加速器支持的一家做教育的创业团队,他们正在利用移动互联网和“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来帮助乡村儿童提升面向未来所必需的信息素养。

AltSchool 就是我们去的那所坐落于硅谷的学校。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最近半年,它在国内媒体上的报道很多。最吸引人眼球的往往是“它获得了扎克伯格等一亿美元的巨额投资”,还有“它的团队中工程师和教师数量一样多”这样的新闻点上。

AltSchool在旧金山有三个分校,我们去的是它在Fort Manson的那一个。面积很小,外观很不起眼,里面的样子更像是一个设计工作室而不像是传统的学校。我们把它所做的教育创新实践概括为“帮助学习者实现个性化的社会化学习”。

它会为每一个学生建设个人档案,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进度设置个人的任务清单,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混龄教学,学习的进程高度个人化。通过技术构建了内部的学习社区,让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相互辅导。

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老师可以参与,家长和社区(比如社区图书馆、博物馆),以及社会(比如那些Uber式的专业人士担任的老师)也都纳入了进来,比如家长可以参与教学设计和为自己的孩子设计任务清单。“社会性学习”还意味着学生们学习的资源和材料将来自于整个社会,所以在AltSchool学习的孩子每周都会到校外考察一次,比如实地探访博物馆,或者参加研讨会。

 

展望未来教育:教育变革从挑战假设开始

 

在仔细地分析了AltSchool的教学实践之后,我们发现它有很多的理念和内容跟蜂窝实验室以及国内很多的教育变革者所做的是一样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游戏化的学习过程、混龄小班上课、与社区结合、社会性学习、培养学生“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与真实世界互动和参与建构” 的能力。

 

这就告诉我们,很多的教育变革实践不仅在国外发达地区有,在我们中间其实也大量存在。

回到刚才那个问题:“蜂窝和扎特伯格投资的AltSchool之间到底隔着多少距离?当时我们在邮件里写道:“这个距离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嘴。” 大嘴是蜂窝实验室的创始人。

 

展望未来教育:教育变革从挑战假设开始

 

也就是说,当我们展开对教育的想象时,我们要挑战的不仅是对于教育的假设,还要挑战对于我们自己的假设。

我们不要假设“自己没有创造力”,创造力人人都有。我们也不要假设“我们没有资源”。对于真正的变革者而言,资源是永远不会够的。约束催生创新,很多时候正是因为没有资源,所以逼得我们要动脑筋想办法。

 

展望未来教育:教育变革从挑战假设开始

 

这个人是一名印度的玩具制造商,他在TED大会上做过一次演讲,主题叫“变废为宝助学习”,他在演讲过程中展示了许多用非常廉价的材料简单的方法做各种教学小工具,用来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非常建议大家找来看看。

 

展望未来教育:教育变革从挑战假设开始

 

今年世界教育创新峰会上,我还看到了这么一个小玩意。用纸盒做的显微镜,焦距用一根铅笔来调节。如果把手机的摄像头放上去,效果更好。我们当时放在镜头下的是卡塔尔纸币。这是镜头下纸币上被放大的纹路。这个装置可要比买一台显微镜便宜多了。

在印度有一家叫STIR的机构,专门搜集来自教师的课堂微创新,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去他们的网站上看一看,那些小方法是多么的简单而又多么的有效。我们支持的一家教育创业机构,叫“学愿桥”。他们所做的工作之一也是在鼓励农村教师尝试课堂教学中的微创新。

最后,我们要挑战的假设是“我们没地位”。我们经常会下意识地认为我们身在体制之外,我们在做的是“补充教育”、“另类教育”。其实,我们做的才是真正的教育,是符合教育本质的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是将来注定要成为主流的教育。

有一句话和大家分享,我把它翻译成了中文:

“未来已然发生,尚待分布均衡。”

 

展望未来教育:教育变革从挑战假设开始

如果对成都的民间教育圈有所了解,或是昨晚参加了成都民间教育分享会的伙伴,一定知道,就在成都这座城市里,就有许多的教育变革实践。而今天来到年会现场的我们,也都是真实的教育变革实践者。未来在我们身上已然发生,而我们要做的是让它分布地更加均衡。

为此,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地挑战对于教育的假设和对于自我的假设,充分展开对教育的想象,探索更多的教育变革实践,并去影响更多的人。

 

展望未来教育:教育变革从挑战假设开始

教育变革从挑战假设开始。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 | Aha社会创新学院、憨爸在美国
这篇让我们想起了我们的一篇【往期热文】:

工业4.0时代,怎样筹备孩子未来的教育?

 

展望未来教育:教育变革从挑战假设开始

 

亲爱的朋友,你知道吗——今天,我们看到的很多变化,在10年前几乎不可想象:
今天,即使你幽居偏远山沟,通过视频,也可以面对面地和海外朋友对话交流;你要学金融,未必要去金融中心;你要开会,也未必要到会场;

今天,一个“非专业教师”讲的数学课,却有来自全世界200多个国家的上千万学生来听,他给世界讲了5亿堂课,甚至30多万教师也来旁听;

今天,一个宅男可以足不出户,只要按几下手机键,就能饭菜送到口、衣服洗好送到手,火车票、飞机票、酒店全都妥妥地订好……

是的,从现在开始,在未来的10年、20年,这些变化都将会越来越自然流畅地到来——这就是我们面临的“新常态”。是的,新时代已经开启了,但却只有少数人才意识到它的深刻意义,将如何深深地改变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

如果您今天就有这种眼光,并把它运用到孩子的教育上,那么这个眼光到底值多少钱呢?可以说是无价的!岂不闻古人云:千金难买真知,万金难买早知道!
工业4.0时代:世界不再是你过去所知道的那样!

1、什么是工业4.0时代?

“工业4.0”概念最初由德国率先提出,旨在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此前的工业革命分别为:工业1.0的蒸汽机时代、工业2.0的电气化时代、工业3.0的自动化时代。

而工业4.0时代,指向的是网络化、智能化的工业生产时代。

用学术化的语言表达起来就是: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数字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在这个模式当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将发生改变。产业的分工也将被重组。

是不是感到莫名其妙?下面就用通俗语言解释:

2、工业4.0时代的核心特征是什么?
“网络化”。什么都是“互联网+”,互联网加上传统经济,就是未来的新常态。“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没有网”说出了人们生活在4.0时代的心声,人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网络。

智能化。所有的东西都在走向智能化。比如说煮饭,现在只要在手机上一按几点几分启动,远程控制,家里的电饭煲就开始自动煮饭了;手机一按,家里的洗衣机就开始洗衣服了。据说现在正在研发智能机器人,家里搬回一个,所有的家务活都给你包了……这时候,你会发现生活变得特别简单、便利。机器会代替你做得更多,而你会拥有越来越多的时间,那么这么多时间用来干什么呢?

“去中心化”。以前人们竞相离开农村奔向城市,居住在一个核心地带,争夺城市的优越资源和机会,因此出现了像武汉、北京、上海这样几百万、上千万的大城市。但是现在,开始物极必反了,未来你可能会发现大城市的解体。未来乡村极有可能成为“奢侈品”和新的人类家园。

君不见:近日,习近平主席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东道主把贵宾安排在英国官方乡间别墅契克斯下榻,作为一个最高的礼遇。因为城市在英国人心目中仅仅是一个聚会的场所,人们在城里度过忙碌拥挤的工作时光。在喧嚣之后,大部分生活优渥的家庭又都一如既往地返归健康怡人的乡村生活。

这就是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去中心化”,目前早有一批人已经开始了逃离北上广深大城市的热潮。

去组织化、去管理化、去中间化”的极简网络原则。随着互联网的联系越来越普及,厂家去掉代理商的中间环节,而与顾客直接联系。同样地,在工作上,组织机构也成为非必要因素,供方和需方可直接联系,这使很多人摆脱组织走上了自由职业者道路。在生活上,人们越来越注重直接、快捷的联系。因此,一切组织都将成为不太必要而走向松散、溃败,同时,就只有依赖互联网新型“控制力”的增强。是什么?请诸君自己斟酌思量。

“个性化”。这是一个个性大解放的时代,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赋予个体自由,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一个更高度的个体、更高度自我掌控的人。个人从此摆脱了土地和机器的束缚,告别了贫穷而追求自由,个人越来越注重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工业生产也从大规模标准化走向了私人定制化。在未来的时代,发扬个性的人会越来越多。
……

所有这些巨变,将彻底重构我们的生活,彻底重构我们社会的运行模式。

下面,仅就从生活和教育的角度,来详细解析工业4.0时代对教育的巨大冲击。

3、传统教育行业被颠覆,传统学校的职能不复存在!

在这样一个新时代,“大数据、云课堂、云教育、云技术、翻转课堂、STEAM课程、MOOC、微课……”种种新名词分分钟扑面而来,让我们应接不暇、眼花缭乱。
有了WiFi,有了App,学生已经不再依赖传统的教师传授知识;学习可以不仅仅发生在学校、在教室、在45分钟课堂;而是随机的、各种碎片化的时间都可以找到最好的老师,获取最宝贵的资源。

所以,这一切都让传统学校作为“知识文化中心”的功能已不复存在,传统学校的围墙已经坍塌了。现代大学的存在意义和存在逻辑,也已被颠覆。

美国的一位网络专家说:“地点已死,空间长大。”教育界,必然掀起真正的革命!

让我们来看一个典型案例——“可汗学院”的异军突起:

一个优秀的老师,把他的课程放到网上,千万人都来采用。

这意味着:“传授知识的好教师”第一次变得不再稀缺。你无法通过把这部分好老师“专属化”来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因此,这个时代,“知识”已经无法垄断;“个体”也不见得会输给“集体”,甚至很可能优秀的个体,比某些人数多多的“集体”更强大。如果某个教师的个体很卓越,他一个人就可以超过很多的学校,实现很多教师加起来都无法达到的教育成果。
比如可汗,一个非教师出生的“业余教师”,居然成为了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学课教师,击败了成千上万所学校和成千上万的职业教师。他一个人,就可以同时对千万人“上课”,可以把最先进和最优质的科学教育课程,普及到最广泛的不同国家和地区,让最富裕和最贫穷的人群,都可以得益于他的课程。这在过去,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这种事情的出现,就必然让“传统学校”失去存在的意义,也让“教育资源”变得不再集中,“去中心化”完全成了现实。

同时,“互联网+教育”也让传统学校“同质化”,让优质学校与普通学校的教育资源不再是“天壤之别”。北京上海的学校,不见得就比山沟里的精英学校更“接近文化教育中心”。山沟里的精英学校,不仅可以同步知道北京上海的课程和教育,也可以使用美国欧洲的教材,甚至哈佛大学的课件和教程来教学,还可以决定如何使用这些课件,来帮助学生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未来假如你想对乡村教育作点贡献,不一定要亲自前往乡村,你可以足不出户地赠送一个优质师资的“云端课堂”给乡村孩子带去新知,“互联网+教育”是真正化解人们心头大痛的城市农村“教育资源不公平”问题的捷径。

北京十一学校的特级教师魏勇就说:凡能百度到的,一定不是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李希贵先生也说,互联网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很轻松地找到一位“随叫随到、无所不知”的全科教师,那么传统老师和学校的价值和意义将失去了最大依托。

因此,现在已经到了一个重新定义教育、重新定义学校的时代了。

但是如果你懂得善用这个新时代的信息网络资源,你就会发现这真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如果你不懂,那么你将可能错失很多良机而被时代所淘汰。

4、这是一个个体强大、个体超过组织、个性化教育到来的时代。

试想:如果在十几二十年前,传统的没有互联网的工业化时代,上述变化能发生吗?我们能不能找到可汗?可汗能不能找到我们?不行!那是个个体无力的时代。个体渺小无力地不能伸展于天下,而客户也无力按照自己的需求自主地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个人都不能受到良好的尊重,即使是可汗再大的本事,也可能被组织机构埋没。

但是现在,这个时代很奇妙地,都同等赋予了每个个体绝佳的机会和超级影响力。只要你善于运用,你一个人就可以办一所学校,一个人就可以开一家医院,一个人就可以做一个自媒体。

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个体强大、个体超过组织、个性化教育到来的时代。

这个时代赋予每个个体表达自己的自由,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话语权,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自媒体。你可以烧个菜、卖个萌、爆个料,都发到自己的微信微博和QQ,与网友互动分享交流。你就是“CCTV”,你就可以打造你自己的网络名片和网络品牌。
甚至,你也可以打败哈佛:

作为前工业时代的组织模型,哈佛大学用雄厚的资金构建了最多、最卓越的教授群,开设了2000多门世界级课程。所以,你无法与它竞争。
但是到了现在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你却可以把“整个哈佛耶鲁甚至普林斯顿”都“装进”一个移动硬盘!

让这些教授随时随地陪伴你、24小时不停地为你讲课,你喜欢什么就给你讲什么。你还可以到网络上寻找所有你需要的大师专家,为你排忧解难、解疑答难。比尔.盖茨说“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我们可以更高效的运用教育。”而你现在,正拥有了这样自主选择能力的自由。

今天,假定我们有一个优秀的微积分教师,我们干嘛不把他的讲课过程全部录下来提供给全世界的学生,而让其它几百万个讲这门课又讲不好的老师去干别的活呢?这个时代实现了!那么这个教授就算给他再高的工资也都是廉价的,因为他对全世界讲课,这就是今天在线教育、明星教师、独立教师来袭的重大意义!

今天,个体的实力格外突显重要,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个性化教育趋势已然到来,“因材施教”已真正成为可能。

因此未来我们必将告别传统教育的单一化、工具化、标准化,而响应多样性、体验性、深度探究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5、未来无业可就,教育目标正从就业目标转型为创业导向。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行业界限已经在消失。

这意味着什么?我们很多家长都很关心孩子上大学要读什么专业好?这句话就告诉我们已经没有专业这回事了,你如果再继续将眼光局限在专业上,你就太out了。

一个科学家的判断:“你的孩子将要从事的工作有65%是现在还不存在的职业。”也就是说:未来是未知的。

那么,既然我们的孩子将来要从事在今天还未出现、还不存在的工作,那么我们现有的教育模式还有效吗?我们还为工厂、生产线或者某个职位身份量身定向培养一个孩子,会有用吗?肯定没用,因为你这个“定向培养”的前提已经不复存在、崩溃了。
看懂了你就知道,这事情一旦成真,改变将不可想象!那么家长该如何来帮助孩子规划?只有一个途径——认清本质,看清未来!

美国俄勒冈大学的赵勇教授就讲述:未来无业可就。教育正从就业目标转型为创业导向。
实话实说:今天,全世界的教育模式都陷入了困惑和求变当中!不仅仅是中国,而且是美国、欧州,他们都面临着同样的困惑,他们也在仔细探索未来教育的走向。先知先觉的一批人都早已启动了教育改革,原来的教育模式正在崩溃。罗杰斯说“我想卖空哈佛和耶鲁!但找不到工具!”今天,这种趋势已经愈来愈明显。

君不见:北京十一学校早已经开始了一场动人心魄的教学改革;近日斯坦福大学也宣布自我革命;我们国家教育部也在励精图治地发出了各项教育改革措施。
那么,您是否知道教育改革的本质是什么?

6、教育哲学的根本改变:机器不能替代的,才有未来!

让我们先回顾一下,在以往的时代,为什么“人”是没有价值的。

因为在农业时代,人的价值只是作为一种劳动力的时候,当然还不如一头牲口,所以电影《红高粱》里,老爹很高兴把女儿卖了来换一头大黑骡子。在工业时代,国家号召我们牺牲生命也要保护国家财产,所以人的价值不如一台机器。在80、90年代,人还是不值钱的,因为拼死拼活十几年的工资才够买一台电视机。但是到今天,你会发现:电视机几个月打工你就可以买到,工业品已经变得越来越便宜,而你作为人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几年前在多名员工跳楼自杀后,富士康痛定思痛,决定把整个富士康机器人化,让机器工人为自己打工:24小时不眠不休、不跳槽又不会抱怨,还不会要求涨薪。这彻底颠覆了人们的观念,说明时代已经走向了一个把机器当机器、把人当人、人的价值超越机器的时代。

所以,如果我们的学校教育还不转型,依然沿袭前工业时代的“把人当机器来培养”的模式。让学生死记硬背、认真听讲知识点、机械地训练等,那就依然是把人当成一个机器零件去培养。这样的培养目标,已经是严重地背离这个时代需求的。

以前“学遍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格言适用于工业时代,但却已经不适行未来了。想想看:至今我们运用了多少我们中高考学到的数理化知识?至今让你做高考题能得多少分呢?但即使是零分,就能说明您是一个废物吗?那为什么我们要让全社会所有人都去死死学习这些可能一生中都根本用不到的知识呢?如果可以的话,就让占社会3%~10%的工程师去学不就好了。

现在,已经到了我们时代的拐点,我们必须培养孩子符合时代需要的素质,否则就是在葬送我们孩子未来的前途。

这就是我们现行的教育面临的巨大危机!

那么,我们该培养孩子哪些能力呢?

有人说未来要培养孩子的高感性能力,有人说要培养孩子的“三感三力”(设计感、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娱乐感和意义感),有人说要培养孩子的“从理性到感性、从规划到创造、从成功到幸福”的能力……

众说纷纭,然而我认为,他们都没有“抓到最本质”!最核心本质的东西其实就是一句话:做“人”才能做的事,机器不能替代的,才有未来!

未来将是“人”的时代、教育必须是教“人学”的时代。机器将会代替我们做很多事情,那么我们人做什么呢?那就必然是——做机器所不能代替的事情。

一台机器会收集所有的知识,有非常良好的记忆力、耐久力,如果我们去跟机器比拼这些东西,那么必然会输得一塌糊涂,但是我们会发现机器还有很多东西不能做,这就是我们的机会。

请你想象:

机器会思考吗?懂得博弈吗?

机器拥有人的判断、情感和意志吗?

机器拥有人心的感受力吗?

机器能有美学、艺术和设计能力吗?

……

所以,最重要的绝不是知识、绝不是专业、绝不是数理化!更不是你现在头疼的英语学科。现在你购买一台小机器,花不了多少钱,就可以轻易地给你翻译。电脑上一篇文章,就可以即刻给你翻译出来。对话,你可以实现人机即时对话翻译,所以你再苦学英语意义大吗?
答案不言而喻。

所以现有应试教育的一套,究竟有多少价值?

而相反有些我们天天都要用的东西,学校却二十几年都没有教给我们:

比如:

1,思维能力、独立思考判断能力:在以前的时代,思考思维是没有价值的。你只要老实听话干活就行了,不仅没有价值,而且还有可能是有问题的。但现在不同了,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负责,每天无时无刻不都面临着思考判断决策,来为自己经营幸福成功的生活。

2,人际社交能力:人从来就是群居动物。在互联网时代,更加注重拥有共同价值观的人组成圈子;不管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虚拟网络空间,都需要你有良好的人际社交能力,需要你善于沟通交流、善于与人合作。

3,两性关系相处能力:每个人在婚姻中,几乎每天都需要与异性相处搞好关系。而现今居高不下的离婚率与自由恋爱观,更给婚恋幸福打上了深深的问号。

4,维护身心健康的能力:在今天这个时代,因为人的主体地位开始充分呈现出来,人的生命价值变得空前重要。多少人为了治好自己的病,甘愿花多少钱都愿意。但是在农业和工业时代,人的生命只值一头骡子、一个零件的时候,人根本不重要。
……

 

以往我们总在质问为什么教育“把人教不见了”?而今天我们已经清楚看到,是因为时代之轮的改弦易辙,以前一直在“把人当机器”培养,而现在终于“回归人”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如果你了解了这个未来中国20年、30年的趋势,你能拥抱,那么你会如鱼得水过得非常好。但如果你忘记了这项机遇,继续做这个社会的零件的话,那么未来的10年、20年之后你将可能陷入悲惨的境地。

7、成功优势进入“她”时代!
这不光是指现在普遍存在“阴盛阳衰”、男孩教育不如女孩教育的问题。

更是指,与传统农业时代重男轻女相比,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已经反过来了,就是女人比男人更符合时代的需求、更具价值。

一个原因是大数据统计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到2020年中国处于适婚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3000万,女性将成为绝对的稀缺资源。

另一个原因是女人的个性与特征更符合工业4.0时代的需求。因为在这个时代,人人都注重体验,如何让他人感觉到幸福美好的体验与感受,是很了不起的一个技能,而女性天生就懂得怎么去服务别人、怎么去理解别人、怎么去支持别人,这就是关键。所以,女性更容易成功!

据说马云也偏爱女性,阿里巴巴是全世界IT公司中女性最多的一个公司,36%的管理层是女性,23%的高级管理层是女性。

21世纪很多东西都会发生巨大变化,但如果没法给人良好的体验,即使你的服务、你的技术再好,也是不行的!

因此以后中国的传统观念可能会反过来了,生了女儿会特别得意,因为更不容易被时代淘汰了。

 

  • 相关推荐 RELATED TO RECOMMEND
  • 点击次数: 448
    2017 - 07 - 12
    发现真正的学习近年来,国内教育界逐渐兴起一种新的学习形态。随着这种形态的延展和推进,它几乎成 为了课程改革绕不开的关键步骤。它,就是项目式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简称 PBL)。其实,PBL 并不是一个横空出世的新概念,一百多年前杜威提出“做中学”“学生为主体” 时,PBL 就已萌芽。又由于 PBL 本身具有混合学习模式的特点,国内教育者常常把 PBL 和探 究性学习、主题式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相混淆。那么,PBL 究竟是什么?它凭什么获得这么多关注,它的优势在哪里、难点又是什么?如 果学校要采用 PBL,该如何做?在本期杂志中,我们试图回答以上问题。选择美国High  Tech  High特许学校(以下简称HTH)作为封面报道,是因为HTH从建立之初就确定了完全以PBL 模式办学,17年来,让学生通过PBL 对学习产生兴趣,在解决问题中真正地学到知识和技能成为HTH 的办学宗旨。HTH的重心不在于PBL本身,而是支持PBL 常态化实施的整套体系:项目联合设计与角色分配机制;提供参与动力的社区展示之夜;老师的招募、聘任与培训制度;工具与环境;更底层的软技能培训等等。我们可以看到,HTH 没有沉迷在PBL的概念中,而是基于问题洞察,将最大的精力和资源放在通向目标的道路建设 上。在实施中,PBL 对教师的过程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将学科知识打碎融入一个个项目内,也是极大的挑战,因此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下,似乎有点令人望而生畏。但也有学校走在前头,勇敢地进行尝试并不断完善。在“跨学科的挑战”这个板块,我们就介绍了比如蒲公 英泉源学校,2016年9月开始实施...
  • 点击次数: 174
    2017 - 07 - 05
    今天的学校教育形成于机器化大生产时期,当互联网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教育的目的和方式也随之发生重大变革。特斯拉在招聘时想寻找那个“不存在的人”,为未来社会准备人才的学校显然已不能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在第二届LIFE教育创新峰会上,有三所进行教育创新实践的学校分享了各自的经验,你会发现,在他们那儿,个性化、培养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才是核心。学校要教孩子骑自行车,老师们忙着开相关讲座,捧着《自行车教科书》照本宣科。学生们熬夜苦读,只为记住那些五花八门的自行车零部件名称。他们需要在考试中默写这些名称,可能因为拼错“变速器derailleur”这个词而被扣分,并因此失去自信。为了考上一所顶尖的自行车大学,他们需要夜以继日地准备BAT(Bicycle Aptitude Test)考试,考题可能长这样——在常规的竞赛用自行车曲轴中,前车轮上有多少个齿轮?a.7 b.9 c.13 d.39 e.53有些学生在考试中被刷,有些继续挣扎,就是没有人真正骑过一辆自行车。听着很可笑是不是?这是哈佛教育专家Tony Wagner与风险投资人Ted Dintersmith在他们合著的《极有可能成功》(Most Likely to Succeed)一书中所描述的情景。BAT考试当然是杜撰,却一针见血地讽喻了当前脱离社会现实、被标准化考试牵着鼻子走的教育怪象。美国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约翰 · 杜威说:“如果我们按昨天的方式教今天的学生,就等于掠夺了他们的明天。”死记硬背、重知识轻能力、以考试作为主要甚至唯一衡量手段……这是传统学校教育的特征,也是它为人所诟病之处。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已达成一种共识:以集体授课、标准化考试为主要标志的现行学校教育产生于机器化大生产时代,它曾经高效地为那个时代培养人才,却已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从理念到形式,我们的教育...
  • 点击次数: 138
    2017 - 06 - 30
    没有教科书、没有上下课铃声、没有考试,孩子们每天都忙于一些自主选择的特定项目,为了一年一度的大型展览废寝忘食。这些发生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的一所创新学校——High Tech High。今天,推荐一部纪录片,讲的是美国加州圣地亚哥的一所创新学校——High Tech High的故事。这所中学的建立,抛弃了加州的课程标准,放弃了考试为目的的分学科教学体系,跳出了只雇佣师范学院专业教师的局限,彻底采用项目制跨学科学习。这里没有教科书、没有上下课铃声、没有考试,孩子们每天都忙于一些自主选择的特定项目,为了一年一度的大型展览废寝忘食。 起初,父母们充满疑惑地把孩子送到这里,随后经历了紧张、焦虑、感动和惊喜等各种可能的情感体验。但98%的大学入学率,成功打消了父母对这所学校的疑虑,随后的17年间,High Tech High成功复制,增设13所学校,并将教育延伸到了初中和小学。记录片Most Likely to Succeed(按字面意思翻译是《极有可能成功》)就展现了High Tech High的各方各面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关于教育改革的深入思考,是教育纪录片里的经典,不仅获得了各种电影节大奖,还在美国上千所学校巡回放映,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就像AltSchool一样,很多人可能都听说High Tech High,但是我在看完这部片子后,除了内心的震撼之外,还是思考了良久。(点击观看Most Likely to Succeed的预告片)理想的学校应像儿童博物馆现实中孩子只关心如何考试我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100多年前,教育改革者就已经知道了方向,而100多年后,才出现High Tech High这样一所学校,谨小慎微地告诉人们,这一次改革“极有可能成功”?纪录片里High Tech High的教室,就像一间间儿童博物馆。100多年前,对当时教育系统不满的教育...
  • 点击次数: 118
    2017 - 06 - 04
    一个初夏的周五,我匆匆赶到蒲公英泉源学校,处理一件十分棘手的事:刚从北京转来的一位学生,又在学校打架了,这已经是他入学后第三次对同学大打出手。合作方校长打电话说,这样的学生放任不管,双方的合作就会面临全校师生的质疑…… 学生姓韩,在其它学校因打架退学,父母各种保证之后入学泉源,此刻再次面临退学的选择。这个上午我陪着他在学校操场足足走了三个小时,从双方保持戒备的谈话,逐渐聊到各自对学校和社会的看法。长时间交谈后我不得不承认:这孩子其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天才”。他的语言学习能力、团队组织能力都非常强;对社会问题的见解超乎很多成人;对友谊、品格有着比普通人更高的标准;思维方式更是异于多数高中生——这导致他几乎没有朋友,人际矛盾时时处处……我意外地因这次交谈,触发了一场办学观念的更新。我想:这样的学生如果总是退学了事,那我们为什么要追求办更好的学校呢? 我告诉韩同学:也许正因为你自己内在的不凡,所以对环境、老师、同学、友谊等,都有着过高的“审美要求”,并渐渐产生对抗情绪。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不全是你的错;但学校有局限,只能以普通人的标准来设计一切。我建议他:如果再有一次机会,或者在任何环境里,你都要学会一个技能:懂得保护自己,一方面适应学校环境,一方面保持自己独到的见解。我说这一切的时候,很清晰地看见韩同学的眼睛渐渐亮了,整个人在空旷的操场上放松下来;他说原来自己还不算是无可救药,尽管父母和老师早已这样定义了他……他婉拒了我的“再一次机会”,最终转走了。我深深痛惜他的离开,终于体会到一个办学者的极度无奈:当一个孩子被某种机制所驱逐,其实并不是上苍颁给了他“无可救药”的“证书”,而只是揭示了整个“社会与家校系统”单调无力的现实。这一期杂志,献给所有“非优质生源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们。此刻新学年招生多半结束了。也许你会再一次发现,数以百计首次走进校园的孩子们,那些让人一...
  • 点击次数: 106
    2017 - 04 - 19
    今日叙事国际舞蹈委员会在1982年提出将4月29日定为“世界舞蹈日”,以纪念现代芭蕾舞之父Jean-Georges Noverre,同时增加大众对舞蹈的重要性的注意,并希望各国政府在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中为舞蹈提供空间。 放眼今天的教育——无论中国还是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卸下19世纪以来“教育工厂”镣铐的最佳途径,重新定义知识、学习、教育、学校,从而能够在知识经济和人工智能时代,跳出一支更自由、优雅的舞蹈。 假如教育是一支优雅的独舞,这6所学校告诉你如何跳得漂亮综合编辑/张磊,蒲公英教育智库研究员 4月中旬,先是衡水中学进驻浙江省平湖市开分校遭到浙江教育人集体发声抵制一事,刷出堪比《人民的名义》的热度;后有杭州某学校将学生分成“精英组”、“平民组”、“麻将组”等引起争议。也许围困与突围、枯朽与新生这两个似乎矛盾却并存的事实,构成了当代教育的真实图景。但依然存在一些零星的、自发地、弱小的新学校和新教育,昭示着季候演化和潮流转变的信息。今天,就一起走进它们,看他们跳出了怎样的舞姿。 全人之美:过一天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内蒙古自治区罕台新教育实验小学(以下简称“罕台小学”)成立于2010年8月,缘起于“新教育”研究团队与当地教育局的合作,是国内第一所全面、完整地践行新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的“新教育”实验小学。 罕台小学干国祥校长说:“要阐释我心中理想的教育很简单,就是我常跟老师们说的两句话:让自己开出一朵花来,让整个世界感受到你的色泽与芬芳;让每个与你相遇的还变得优秀甚至卓越,不抛弃任何一个。” 在大力提倡教育理念革新的今天,全社会已经达成共识,好的教育是“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但什么是可良性循环的“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罕台小学有另一种答案。 在这里,“以孩子为中心”不是简单的无拘无束或任其发展,而是每一个...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颜校长:18323095918
索老师:17308395390
周老师:15123967302
张老师:17308395391
关注我们 Our attention
《犀牛云》 《犀牛云》 《犀牛云》
在线留言 FEEDBACK
  • 您的姓名:
  • *
  • 公司名称:
  • *
  • 地址:
  • *
  • 电话:
  • *
  • 传真:
  • *
  • E-mail:
  • *
  • 邮政编码:
  • *
  • 留言主题:
  • *
  • 详细说明:
  • *
Copyright ©2013 - 2017 重庆市新美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X
1

QQ设置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 颜校长18323095918 索老师17308395390 周老师15123967302 张老师17308395391
6

二维码管理

返回顶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