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cational Research 教育研究

明日学校怎样培养未来人才?——蒲公英教育智库“ 教育创新梦工厂” 群分享实录

发布时间: 2016-02-22
来源:
浏览数: 46

这是一次来自蒲公英教育智库“教育创新梦工厂”微信群的讨论实录记载,张良老师精彩主讲,群友热烈参与了讨论。分享给对教育创新心心相关的读者。

明日学校怎样培养未来人才?——蒲公英教育智库“ 教育创新梦工厂” 群分享实录

分享嘉宾:张良(泉源高中训练营创始人、蒲公英智库副总裁)

分享时间:2016年2月17日20:00-21:00

 

什么是“融合课”或者“创新课”?

前面先和大家分享几个故事,也是几节课。这是我们最近和凉水井中学合作的几节课,目前还没有正式的一个名字,我们暂时称之为“融合课”或者“创新课”。

这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第一节课的社团链接http://st.hujiang.com/topic/166883234768/,是我们上学期下半段在凉水井上的一节课,大家看一下可以先看一下里面的图表,接下来我会和大家一下这些图表是怎样产生的,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些内容。【段晶鑫:有点类似混合式学习的方式。】

 

明日学校怎样培养未来人才?——蒲公英教育智库“ 教育创新梦工厂” 群分享实录

 

大家边看的时候我来做个解说。大家看到的第一个图是一个柱状图,这个柱状图不是老师发给学生的一个现成的柱状图,然后说让学生们自己去解读吧,而是由学生通过自己的统计和数据分析产生的。我们是把全班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去统计不同的事情,最后合起来的这样一张表。

那这张表的意思是,我们针对凉水井初三的学生设计的这样一节课。出发点是考虑到他们现在是初三,在这个阶段上新课已经上的差不多了。我们希望帮助他们做一次有关历史的一个整体梳理。一般来讲初三在中考前就是把所有学习过的知识逐章逐节过一遍,就是所谓的一轮二轮三轮复习的过程。这个过程从学习的角度来讲是存在很大的弊端的,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把所有的历史事件以割裂的方式呈现。

 

明日学校怎样培养未来人才?——蒲公英教育智库“ 教育创新梦工厂” 群分享实录


所以我们在设计课程到时候就考虑到,除了这种把所有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意义等因素都重新学习一遍之外,我们还有其他什么方式能让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对历史事件,有更深的理解。所谓的大历史观的建立或者历史分析方法、能力的建立,到底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在历史总结的中间,考虑数学和语文因素的穿插,这就是我们设计这样一门课的初衷。

但是我们有一个很鲜明一个指导原则就是我们历史的基本事实的部分,是需要同学们做一个了解的。但是如果说我们历史学习的停留在这个层面上,那实际上,学生们最后记住的可能只是一堆零散的东西,在脑袋里是容易混淆的一堆各种各样的年代、事件、人名,这些都是历史的基本元素组合,没有一个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历史。我们分析了凉水井还有宜宾地区最近几年的中考试卷之后,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在试题的最后有几道分析题,也是所谓的分值高的大题,已经越来越多的不再考查记忆性的题目了。

我印象比较深的题目是一道宜宾地区今年中考的最后一道压轴题,首先问了一个有关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基本现状,这个部分的信息,同学们通过记忆可以回答出来,但是第二个问题突然开始跳跃到面对冷战后的世界格局,那么中国经济发展方面可以能够有怎样的举措。这样一种考法,我们看到在以前是很少会出现的,一是这样的知识点比较跳跃,另外一个是比较能够考查学生对历史的分析能力以及之前所学习过的历史事实、材料重新组合的能力。那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要求。

那历史这样的考查要求,我们其实在越来越多的学科考查中可以看见。

那这样一种能力,所谓一种新的能力的训练到底如何展开,那就是我们为凉水井设计的历史融合课的基本出发点。我们希望在这个课程中间,重心不是放在世事的掌握和重复温习上,而是在掌握基础知识后帮助学生建立分析历史的基础能力。

那我们的方法是我们开始引入数学的统计方法,是让初三的学生正好用上上学期学过的那本书,涉及到50个左右的历史事件,我们开始用不同的原则把所有的历史事件贯连到不同的表格中。

我们课程设计的老师事先确定历史事件的选择原则,比如说我们会关注这些历史事件所涉及的国家及其带来的影响,还有我们设定的其他标准。在这些标准之下,全班同学开始分组,对教材重新进行深度梳理,从单个的历史事件层面上跳出来,开始对历史事件底层的东西进行梳理,对他的逻辑进行挖掘。每一个小组分配到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不同阶段的历史事件按照标准进行梳理并填入相应的表格。

 

【龙云君:刚才张老师介绍的,短短的几次课堂实操,师生喜欢,尤其学生欢迎。】

最后,全班六个小组的统计汇总,就形成了这张表格。这张柱状图主要体现了近一百年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图表中明显的可以看出哪些年代的历史事件是对影响世界格局较大的,这样的一张图表把隐藏在历史书本里的重大历史事件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了。这张图表是同学们通过自己亲身的统计而产生的。

 

【段晶鑫:用时间轴串起历史,以主题为切入点,学科自然融合其中,知识点+考点分析为底层逻辑,关注学生能力。】

这张图表在课堂上是以不同小组分别来解读并提出他们的看法,这样这张图表就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思考框架,比如说在哪些同年代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动,这些巨大变动所参与的国家的多少在图表中可以一目了然的看见。比如说在冷战时期参与的国家在图表上的线条数量比较少。冷战之后,为什么说线条为什么增加了很多,那么我们知道对世界格局能构成影响的国家,已经从早期的冷战时期的美苏两极扩张到更多的国家,那这样一种格局的变迁在图表中也能一目了然的看见。

下面的一些表格就是不同国家在过去的100年以来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的变化,我们在这里可以粗略的看到不同国家这一百年来的兴衰。这些图表我们也分给不同小组去统计不同国家在过去一百年来在大的对世界格局能够造成影响的历史事件中所参与成分和扮演的角色,通过这样的一个国别图表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

 

【龙云君:我们原以为我们的自主小组合作学习已经很好了,但触入泉源高中这些方式后,我们意识到未来课堂就该这样,师生不累,加速了学生学业素养生成。】

 

【段晶鑫:信息图是学科融合的利器,用的真好!】

这是一门历史与数学的工具相结合的一门课程,重心放在训练学生们分析历史的能力。

 

数学课有意思:发卷子,却不做题

下面我想和大家分享一节课,这是我们与凉水井中学合作的一节数学课。这节数学课也很有意思,当时我们去到教室的时候,和平常一样每个学生一张卷子,每张卷子上面都有20多道题目,那学生们的习惯是看到卷子就做卷子了,做完卷子之后老师会有个点评。但是我们把卷子发下去之后要求很奇怪,我们不需要学生们来做题目。

这张卷子上面是有关锐角三角函数历年的真题,那为什么我们发给学生们考卷又不让学生来做呢?因为这节课我们的重心不在于训练学生们的解题能力,而是在课前我们就与数学老师有所沟通,发现学生面临的问题是知识框架不清晰。所谓知识框架不清晰,就像我们前面历史课所说到的,只是把一个一个的历史事件的记忆,脑袋里有很多素材,但是相互之间的关系和逻辑不是很清晰。在数学上也是一样的问题。

这堂数学课我们的出发点,就不是放在具体的做题上,而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主题——锐角三角函数下,以这堂课的方式来了解学生们在大框架下对知识点了解是什么程度,是否能够准确辨别考试的题目到底在考查自己什么样的能力,是否能够准确调用自己的知识点去解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想通过20多道题的统计分析梳理,来画一张无形的图,让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的思维过程。

最后课堂上的结果也非常有意思,在锐角三角函数这个大知识点之下,我们又把它切分成大概六七个小的知识点,在这个小的知识点下我们又选取了好几道相关的考题,但是我们发给学生的这张卷子上面的知识点是打散的,不同小知识点的题目是相互穿插的。

我们发给学生考卷之后第一个指令就是,对于这20多道题目联系之前我们所学的六七个知识点来进行对题目的归类,这种分类的结果也是先在小组内分析讨论最后汇总的,然后写在他们所用的黑板上。

最后老师和我们说这个知识点是相对简单的,也是刚学过的,同时学生们也不需要做题目,只要分类的话是比较准确的,所以不是很困难。但是结果就是在学生们写完每小组的讨论结果之后,我们发现这些分类都是五花八门的,对于同一道题目到底考查学生的哪些知识点,很多小组有不同的答案。

 

【龙云君:还有就是课堂中的小老师、数学、物理老师同堂上课,这看起简单,其实是有相当难度的;也就和学生一起备课,一起教研,教研放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来研讨,再好的资源和教法如果学生没懂,则不能用。】

那这样一个写在黑板上的每小组对每道题目讨论结果的图表,就像一张特别直观的照片可以看到学生们脑袋里思考路径,这种思考路径我们老师很少可以看见。

当我们真的可以看到学生们的思考路径时,他们的很多信息是出乎我们意料的,在很多这样看似简单的判断上面我们发现,全班很多学生判断的的理想是非常高的,也就是说对于同一道题它到底属于哪个知识点,这种基础的判断也是很有分歧的。其中反应的就是不同学生对于锐角三角函数这个知识群/知识结构的理解,出现一个比较混乱的状态。

这堂数学课的设计重心,一个就是帮助学生建立更加清晰的思维框架,另外一个就是训练学生基础的能力,即训练学生基础统计方法来寻找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些都是比较常规的知识点(进阶性)学习过程中比较缺少的一种跨越知识点的综合(基础)的训练。

那我们这堂课,包括后面设计的已经成为系列的课程。其重心都是由基础的解题技巧的训练开始放在一些所谓的数学思想、数学素养,和基础的数学能力上面。

这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第二个案例,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更加综合的融合课的案例。

 

更高融合的“综合实践课”

这是我们为北京的一所学校正在设计的一个方案,我们知道北京的学校在下学期的教育系统开始有明确的要求,是需要学校开设综合实践课。这节课的跨度是非常长的,会持续一整个学期。去掉一些考试和复习的时间之外,大概一个学期我们还有十五周的时间,每周有半天时间来专门开展实践课。

那这种课程跨度会比较长要持续十五周,也就是十五个大的课时,另外除了课内学习还有课外考察活动。那这样一个跨度这么长的一个融合课程,显然不是一门单一的课程就能包含下的。那我们现在初步的也不叫一节课,应该叫持续十五天的融合课。

这个课程的主题叫“北京城与人”,我们希望带领学生一起去关注或者看一看城市与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以及城市、人与环境相互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在这个大主题下我们分成三个小主题,一个是北京的环境,一个是北京城,一个是北京人文。在三个小主题下,我们把六七门课程内容链接起来。

这个融合课所针对对象是初一的学生,初一的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他的整个知识容量,也从小学开始有一个极大的扩展,同时也处于一个逐步社会化的过程中。那么在这样一个特殊的阶段,我们设计这样的主题希望能够带领学生,从单层的知识层面,开始逐步观察到自己周围的环境、社群,以及更多的、更丰富的生活化主题。那在这样一个大的主题下细分成城市、环境、人文三个主题,我们开始把生物、地理、历史、语文、数学等等课程开始逐步的融入进来,这里面会派生很多更小和有意思的课题。

那刚才所举的三个例子是我们最近在做的关于课程设计的一些事情。那这种课不仅仅涉及的是我们全班的学生,还包括所有初一的学生。

我们正在为全国越来越多的学校做一些课程设计和支持。我们为什么要设计这些课程,这和我们现搬原来的一些课程和我们的一些教育理念有什么样的关系,这实际上也是我们近期在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

 

教育变革到来:基于未来人才培养的课程,大有空间

这些课程总的来讲,或者回到我们今天所讨论的大的主题来讲“对未来人才,我们到底有怎样的认识”,实际上它都体现在我们的一些课程和新的流程设计过程中。

这个课程可能在很多我们在一线的校长和老师看来,我们在公立体系中会受到比较多的限制,因为我们还有考试等其他方面的压力,那我们到底有没有空间来展开所谓基于未来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和实施,那我觉得是大有空间的。

包括我们泉源设计的课程开始从实验班走到越来越多的学校,我们也是有越来越多的现象表示,在中国教育的较大的变革这次真的来了。这些迹象我们在过去的几年也看到了,但是在最近我们看到这些迹象的频率是越来越明显整个的力度也是越来越大。所以我们可以说在未来,或者是不远的未来,甚至是现在我们来开展一些基于未来人才培养的创新课程的实施,其实有越来越多的空间。

所以泉源从2012年开始,我们早期从一个实验班,我们希望做一些教育创新和尝试,希望做一些先锋、创新的举动。因为现在教育的一些基本范式,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变化,并且不仅在中国教育,在全球范围内我们看到这种变化,都在以一个非常大的力度在进行。

AltSchool的课程内容丰富,课程涉及四大领域:

第一个领域是思维,主要包括认知、推理及创造力;

第二个领域是生存,主要包括自我意识、自信、心态、感恩、好奇、自律及毅力;

第三个领域是交际,主要包括同情、换位思考、交流沟通、合作以及人际关系;

第四个领域是知识与经历,主要包括语言艺术、历史、文化、媒体、公民、数学、科学与环境、创业和健康。

比如说我们在看一下最近在美国非常火的一个非常另类创新的学校,就是美国AltSchool, 是谷歌一个前高管出来创办的。我们看一些他的课程,可以清晰的看出他对未来人才的理解。那么这些课程我们可以看见从四个方面:思维、生存、交际、最后才是我们知识与经历。从内容上讲确实体现了美国精英教育的新的理解。因为AltSchool目前的学生还是针对谷歌高收入的父母愿意把孩子送到这样一个全新的教育模式体系中进行一些尝试。

但是我们从这个现有的这个课程结构中间,我们其实非常清晰地看到它的脉络、教育理念、目标、以及它到底想培养一些怎样什么样的人。那这里面有一些要素可能离我们现在的学校向大家还比较远。

但是我想,在我们国内的学校中间,其实也开始有学校逐步开展,按照这样教育的分层目标已经在不同层次、不同程度,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开始进行非常清晰的一个路径,我们能够看到他们在朝着这个方向迈进了。

 

【吴舸:我们必须积极溶入到变化中才能真正感受到教育变化带来冲击。】

那回到泉源本身,我们想说一些对于教育的想法和对未来人才的理解。那当然是我们和AltSchool学校有很大不同。他们都是我们参照的对象之一,但是我们不知道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下,我们有更多的因素需要进行一个平衡的考虑。

这就是在三年前我们在创建泉源的时候,我们当时的一些想法。其实更多的体现的是一个平衡的结果。现在大家可能不是很清楚泉源早期的教育理念和对未来人才的看法是什么。我这里可以和大家简要的回顾一下。

泉源过去到底要培养一个怎样的人,其实我们主要是体现在八个字中“认识世界,找到自我”。我们希望全体学生,他们离开泉源的时候,需要他们带走的一件东西是好奇心、批判性思维和乐观精神。

那这个就是我们在三年多之前泉源开始的一个基本理念,但是在三年多后的今天,我们开始有一些新的想法了。【吴舸:还有尊重人的个性。】


 明日学校怎样培养未来人才?——蒲公英教育智库“ 教育创新梦工厂” 群分享实录

 

明日学校怎样培养未来人才?——蒲公英教育智库“ 教育创新梦工厂” 群分享实录 

 

明日学校怎样培养未来人才?——蒲公英教育智库“ 教育创新梦工厂” 群分享实录

 

明日学校怎样培养未来人才?——蒲公英教育智库“ 教育创新梦工厂” 群分享实录

 

上面这些图就是我们泉源最早对教育的基本理解、培养目标,以及相配套的一些课程。但是经历了这三年多,我们现在开始有些新的想法,其实是我们开始思考这些问题就是关于人才。

 

未来人才:哪些是变化的,哪些是不变的?

我们到底有哪些问题是关于人才,我们到底有哪些东西是在变化的,哪些是不变的,就是变于不变的的关系。我们今天在这里所讨论的未来人才,那显然是基于我们对于未来有一定看法的,那我们说这样的人他的未来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位置,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能适应更好的发展。但是所有的这些前提,都取决于我们对于未来有什么样的判断。

那恰恰是这些基本的判断,我们在过去的三年多时间里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严格来讲,其实每个人都无法真正去想象未来。

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能够想象一下在过去五年社会和世界包括你个人是个什么样的吗?能够想象到五年后是什么样的吗?五年前我们看到网上流行的一个帖子,大家开玩笑一样的,五年后完全看不见踪影了。我们再往前推一点,我们说到21世纪初,也就是16年前,其实也不远,那时候,你能想象到网络和网络使用吗?

仅仅在十几年前,我们大部分中国人是没有机会去使用网络,也有从来没有听过网络的。但是今天我们看看我们的生活,我们能有十分钟或者一个小时能够离得开网络吗?没有网络今天我们的这个交流会也不可能举行,这也就是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发生的事情。

我们再往前推一点,这几天特别热门的引力波的这个发现,我们要知道通过实验证实电磁波的这个历史也不过是一百二十八年多的时间。我们第一次使用电,也就是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时候,这个时间也不过是一百三十七年。在一百多年前人类与电是毫无关系的,但是我们今天再想一想,如果没有电会怎么样?

那我们按照同样逻辑去推理,未来五年,未来十六年,整个社会,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加速发展的过程中这样一个社会和世界,他到底会怎样?我们到底需要哪些能力,有哪些事情是我们今天无法想象的。

那这些就是我们在课程设计时不得不去考虑的事情。像今天我们都知道我们学的这些知识都会过时。在你学的时候可能没有机会去使用它,那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我们不仅是在说这些具体的知识,甚至包括很多的技能,可能在五年之后,你就完全没有用武之地。在五年之后你用的东西是你目前想象出来的东西。

 

吴舸:低成本高消率。】

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怎样去设计我们的课程目标?我们到底如何去设想?我们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辛辛苦苦设计的课程他到底需要训练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能力?要培养什么样的素质?

那我想我们对于未来的描述,其实并不能很清晰地描述的时候,我们面临的教育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十会一直存在的。这里说的是我们面对未来的时候,他的一些变化的地方。但是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在人与社会和世界之间。毕竟有很多不变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对人才的认识,其中有许多变化与不变化的成分。

那这些在我们看来,我们的人才标准的变与不变,配套的课程的变与不变,以及教学的变不变。

其实这几层的关系这几年来,泉源班以及我们泉源创新课程的设计中,不断的考虑这些问题。在传统的知识之外我们还需要考虑什么?在能力之外可能我们许多一线的校长和老师会觉得,这个问题不需要我们太多的去考虑。在国家的层面不是有很多对于未来人才的培养指标吗?我们所有的考试与评价制度,不是也有很清晰的标准吗?那这些事情还需要我们做教育的去考虑和关注吗?

那恰恰是这些方面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人才,在未来社会,我们的未来人才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特质,在这些方面肯定会发生不一样的变化。

 

国家层面,对教育评价的变化

我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在上一次的深圳教育创新年会,以及后面我们邀请了一个嘉宾。让他在年会上,对意犹未尽的演讲进行说明。嗯,那就是公众教育研究院的院长张勇。他从教育评价的角度,谈最新教育所发生的,一些底层的深刻的变化。我不知道大家对于张勇的那些讲话还有没有印象?

其实在他的讲话中间,透露出一些非常重要的信息。这个信息的影响的,绝对不是我们一般在讲的教育的一般观念。这开始影响到所有学校教育的实际,背后所体现的是国家层面,对教育评价的变化。就是说在国家层面。何为人才?如何培养人才?人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特征?这些看法现在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在这里再和大家简要的干概括一下他的观点。

比如说我们确定一个课程目标,或者说我们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些基本的问题上,我需要考虑的层次。有三个方面因素:有自己的目标,立德树人的目标,培养接班人的目标,这都是从国家意识的角度设定的。

在相应的考试与选拔中间,这已经体现的非常鲜明。除了国家目标之外我们说,还会有其他一些目标是综合体现在我们的课程设计中的。比如说包括我们的社会目标家庭目标以及个人目标。那这些所对应的培养目标及设计,匹配的课程,也开始从育人、育学、育才三个角度来设计。相对应的评价系统,也有相应的改革和调整。

 

【吴舸:这些变革不只赢得未来也可应付现在考试。】

比如说一个很具体的、未来的、我们很熟悉的一考定终生的教育制度,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发生一个深刻的变化!

从去年开始,高考考试制度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了,上海已经率先开始实行新高考制度。学生自由选课,国家统考,已经缩减到只有语数英三门学科。可能进一步缩减到只有语文数学两门学科。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什么?

我们很多在教育一线的校长还不是很明白,好像有一点瞎折腾只是把这些考试的科目变来变去。在这个背后反映的是一些比较深刻的,我们到底需要怎样一些未来人才的一些具体的变化,我们凭借的就不仅仅是分数。

分数有可能在未来的录取中依然占据很重要的比重。未来的录取可能是依照这样一些统考,这些统考是基于最基础的语数英的层面。更多的其他入学依据,将来自于对于学科知识能力的考察,以及对人的综合素质的考察。综合起来就是对于人的评价。

这些评价背后所反映的就是国家社会,学校以及个人不同角度,对于未来人才的不同看法。比如说对现在基本已成型的综合素质报告中,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已经列出的六个指标。

过去我们提到综合素养,这是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词就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五个方面说出来比较容易,但是大家都知道是比较虚的东西。

那德智体美劳到底是什么?如何去评价?是无法评价的无法测量的,不像我们只是可以凭借考卷去考查的。所以在过去提到对于综合素质的一个评价的方式,比如说在“德”的方面,如果你获得了三好学生,那么可以在这方面有所加分。在“智”的方面,如果你获得了奥数的金牌等奖项。也是有相应的加分。“体”就体现在如果你获得了国家二级体育运动员的证书也是有所加分。我们可以从很多加分的方式来看出对于综合素养的重视。

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教育的环境背景下,再好的东西都可能变味,各种加分制在去年已经出了很多问题。很多人依靠一些关系去走后门。

所以从去年开始教育部就已经砍掉了这些相关的加分项目。一方面是基于对于加分项目的现状的失控,另一方面是找到了一个对人综合素养评价的更好的方式。这就包含在上次张勇的演讲中六项综合素养的指标。其中一项是个人素养,细分为四项指标、人格品质、情绪行为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第二项是社会素养,细分为两项指标,行为习惯和公民素养。这六项指标目前已经能够成面的测量人的综合素养,并且有了更加标准化的测量标准。

【吴舸:教改路线ppt】(即下图)

 

明日学校怎样培养未来人才?——蒲公英教育智库“ 教育创新梦工厂” 群分享实录

 

明日学校怎样培养未来人才?——蒲公英教育智库“ 教育创新梦工厂” 群分享实录

 

与这种评价体系相匹配的新的教育体系核心的教材。新课标新的录取指标,以及一系列的新的指标正紧锣密鼓地准备推出。这是我们所有在一线的校长和老师不得不去面对的一个教育现状。

我们对于未来人才的看法,确实在开展了一系列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也给我们泉源带来了一些巨大的影响,那我们泉源现在课程设计也是顺应了这种新的变化趋势。

第一张图是有关教改的路线图。第二张图是有关对于人才培养的理念,培养目标,以及相应的评价机制,课程体系以及到教育的具体操作方法,是一圈一圈的逐步在扩大的,在每个环节都有很多新的动作。

这两张图就体现了我们泉源对于教育理念的一种新的架构,其中体现了我们泉源对于教育新的理念以及课程设计,也体现了我们对于未来人才的一些看法以及他们应该具备哪些新的特质。这些就是在之前我们给大家呈现的一些创新课程的背后的理论支撑。

但这些人是我们对于教育培养的一些思考,但是我们知道要做到这些是不容易的,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一个教育背景下,实际上我们是背负着多重的压力在前进。

那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我们如何兼顾多重目标?我想我们还需要一些配套的东西,也是我们泉源目前在做的一些新的东西——在线学习平台。我们希望通过更多技术化的手段,在一些无法避免的常规指标,我们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实现更多的培养目标。

这种新的学习平台就是“爱卡的米”,是一种新的教学平台。不仅支持对于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同时也能够帮助到学生的学习,是适合在课堂内使用的一种学习平台。我们为什么取“爱卡的米”这个名字,是源自于英文中学院的这个音译词。我们都知道在人类历史中第一个学院是希腊雅典学院,由柏拉图创立的。我们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感觉到在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变的东西,这种不变甚至可以跨越两千多年。

在人类的轴心时代,也就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这个时代中,在中国是孔子的时代,在人类的轴心时代已经进入到一个思维非常高的时代。

在这种环境和当时的这种年代下所产生的对于人的理解,对于教育的理解以及对于人的基本的特征的理解,到今天为止还有其巨大的价值。在我们看来就是在穿越了两千多年中教育不会变的成分。从我们公司的名字上体现出一种对教育理念价值不变的复兴。这样一种适合用于课堂的在线教育平台,也有一个名字叫做教育增强系统。

这种教育平台不是用来取代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而是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提高教学效率。这样的一个教育增强系统,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雏形,并且处于一个内部的试用阶段。

所以全国各地的校长和教师如果有兴趣加入到我们教育系统的行业,我们也非常欢迎。目前我们针对初中和高中开发了数学、物理两个方面,在这个平台上也逐步增加了类似于凉水井中学的创新融合课。我们也非常欢迎全国各校来加入我们,共同进行开创性的试验。

 

【自由讨论时间】

【段晶鑫:请教张良老师,课程设计不能回避考试和人才选拔等关键问题,面对新的评价结构和人才培养标准,您认为目前学习方式的转变对课程开发提出了哪些新的挑战?】

【张良:核心还是对人才要求和学习逻辑的基本认识,这些方面的认识之前已经形成习惯,观念改变是比较难的】

【吴舸:单纯的课程变革是不够的,必须有课堂变革,技朮的溶入到学校结构的变化。】

【张良:如果从窄的方面定义课程,就是很多人认知的学习内容的设置,那肯定还需要教学方式的配合,就是课堂变革和课程变革要同步】

【李斌:一个字:各方面都重要起来,时间相同甚至更少,课程必须要学会融合。】

【段晶鑫:是的,单一的手段无法支撑系统变革,更何况是从育人目标层面的思考。@宜宾翠屏凉水井中学吴舸 】

【吴舸:不要想立杆见影,包治百病,坚持肯定不怕考试的。】

【向禹:多谢张良老师的分享,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下: 您在设计学科素养能力训练课程的背后,对学生能力框架的梳理是怎样的呢?】

【张良:最有效率的方式除了知识融合,减少学习总量,更核心的是找到符合学习逻辑的方式和路径。以前我们定义为四项能力:学习能力、生活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

【李斌:@张良+泉源教育创新中心主任 嗯,学生学习行为研究和认知规律研究】

【黄淋:更重要的是从哲学层面去重构系统】

【张良:目前高中的课程标准和教材都正在重写,指导原则一是减少总量,二是从适应学习自主学习出发】

【吴舸:符合学生思维的方式的溶合方式是学生欢迎的。还有需要梳理学生真正的问题。】

【黄淋:今天缺失的是一种系统搭建。否则都是玩螺丝钉】

【张良:高考录取方式改革也在调整,会和高考考试改革配套,指挥棒也在变了】

【胡明明:现在很多学校仍然习惯于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依托于学校的活动而非系统化的课程里。在尝试通过德育活动或者零散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其实老师工作量是大的,但是却缺乏真正有效的力度。】

【张良:学科素质报告和综合素养报告会占据重要位置。能力不是孤立的东西,完全可以融合在系统化、常态化的课程中】

【胡明明:教育者多下功夫做研究,让学生真正受益。】

【向禹:学科素养的培养和操练对学习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在课程设计中也需要得到强调】

【黄淋:融合能力、变通能力和知识的粘结能力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都很欠缺】

【吴宁:课程的规划重要,课堂的变革真是核心,终于领悟到良师兴国的内涵。思想理念都要在课堂中落地。老师是关键要素啊。】

【胡明明:@南京吴宁 良师兴国】

【李斌:@10万个黄淋 正在构思重构教师的学习】

【张良:老师目前在课堂里是孤军奋战,需要更多资源进课堂,老师加资源的融合才能应对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段晶鑫:未来的不确定性,人的多种可能性,与核心能力的确定性,我们的学校里有哪些可能性可以生长?欢迎大家提问、讨论。】

【王秋喜:课程实施者比较关键。】

【李斌:@王秋喜-汕头市澄海实验小学-广东 目标要清晰,实施第一步难,但会一步比一步轻松】

【吴宁:老师的生长如何对抗社会因素的干扰】

【吴舸:所有的设计都必须回到课堂上,被老师和学生实践,会产生更多种的可能性,。】

【胡明明:关于能力的确定,相信未来评价方式的变革会带给一线执教者新的“指挥棒”。老师们都是辛勤耕耘者,但是相信大家都更愿意为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去耕耘,而非单纯培养学生应试。老师心里也有纠结。】

【黄淋:何为综合?值得深思。综合之后又何去何从?更耐人寻味。】

【吴舸:当老师看到变革的力量的时候就会动,当社会看到变革的时候就会进来推动变革。】

【段晶鑫:分享了一个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AwODI2OQ==&mid=208258495&idx=5&sn=394addf5aa3844c6bb131b1f238b1b08&scene=1&srcid=bJ1WskOtyQkpI8bn5y8c#rd】

【吴舸:溶合的关键是不断符合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张良:综合或者融合课设计要避免简单化倾向,目前很多融合课只是在不同学科知识中找启动点,提供一个学习启动的机会,对不同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考虑较少。这些就像梅花桩式的融合课,只是从一个点跳到另一个点,在认知逻辑上可能有问题。符合认知逻辑的融合课应该是蛛网,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接性很紧密,点和点之间是能联通的。从一个概念到另一个概念,有知识自己的阶梯,有些不宜跳跃。】

【吴宁:我觉得目前小学老师还不能具备这样跨学科融合的能力】

【段晶鑫:去年开始关注美国提出的21世纪技能,它和张良老师提到的我们国家这次的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一致。围绕能力来思考我们的课程和学习方式,各位也可以关注21世纪能力的具体能力,刚才发的文章里面有相关内容。】

【张良:内在关联度不高,幅度过大的跳跃,最后可能形式上看起来热闹,最后对学生来说沦为张勇一直说的“死记硬背、生搬硬套”了】

【王桂红:逻辑很重要,而不要为了统整而牵强地将学科或知识点放在一起。】

【吴舸:我们农村老师都可以,小学老师也可以的,关键是细微变化能把握。】

【李斌:@南京吴宁 学校有这样高设计度的系统,学科老师只是系统上的一个节点,相对容易驾驭】

【吴舸:知识逻辑与学生认识结合学生老师都很喜欢。】

【胡明明:其实全科学习的思想早在孔子的六艺里面就有体现。这不是新的东西,更不能说是西方的舶来品,往前追溯也能有所发现。】

【吴宁:@李斌-蒲公英智库总裁-重庆 请问这样的系统是由专家来帮助设计吗?】

【段晶鑫:主题式已经成为目前课程设计的趋势,最近上网一搜,很多关于各个学校开展主题式课程的新闻报道。但是主题式融合不是设计一个主题,然后各个学科来做加法。学科间的界限如何科学打通,是主题式融合课程的逻辑起点。】

【向禹:有深度研究的指导者会很有帮助】

【吴宁:@胡明明-蒲公英教育智库课程中心 对哦,我们不能忘本,或者全盘西化!】

【段晶鑫:主题如何选择,底层逻辑如何建构,学科间的衔接点在哪里?是否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如何最大化的减轻教师负担,都是需要整体考量的。】

【李斌:@南京吴宁 任何有深度研究能力的老师,都可以参与设计】

【吴舸:关键让学生学会研究的方法完全可以实现学生学习力增长。】

【张良:学校或者老师自己单独来设计是有些难度,可以借助第三方力量一起,蒲公英和泉源都有不少专职的课程设计人员】

【吴宁:@李斌-蒲公英智库总裁-重庆 明白您的意思了,精英教师领跑,其他老师执行】

【Bingo:今天内容实在太精彩了,实录在不断更新,大家先睹为快,把你今天的思考沉淀在这里,以后随时可以回看,对我们大家都是学习宝库,也可以做为蒲公英智库的素材哦。

http://channel.hujiang.com/ch_click.aspx?ch_source=st_topic_d_weixin_share_weixin&page=http%3A%2F%2Fms.hujiang.com%2Fst%2Ftopic%2F167269741563%3Fcu%3D35517118】

【段晶鑫:美国的中小学在关注什么?如果要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对学习方式的深度思考也是我们无法回避的?


明日学校怎样培养未来人才?——蒲公英教育智库“ 教育创新梦工厂” 群分享实录


【王秋喜:符合认知逻辑的融合课应该是蛛网,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接性很紧密,点和点之间是能联通的——确实不易,不过,这样的课程是感人的,心先动起来了!】

【龙云君: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越趋复杂与多样性,靠人已经处理不了,需要网络力量,而所有改革中,课堂改革最难,把力量往这里云集,则很多问题自然会对接解决,教育中的断点则会越趋变少】

【张良:课堂改革核心要看领导班子,力度够大才能推动,凉水井的班子太厉害了】

【龙云君:教师事务不能越做越多,轻量化、和风细雨,方向路经选对,达成则不远。@王秋喜-汕头市澄海实验小学-广东 张良老师的助力,加速了凉水井未来课堂生成】

【吴舸:还要形成未来学校。】

【段晶鑫:时间关系,今天的分享和讨论要告一段落了。感谢张良老师从凉水井中学案例的分享到对我国教育部人才评价变革的解读。

感谢各位老师的参与、智慧碰撞,明天8点开始,我们会继续围绕“明日学校怎样培养未来人才”的话题,分享国外和台湾几所学校的精彩案例。了解他人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自我,再次感谢各位的参与和分享。开年有利是,祝各位新年有一个更好的开始。】

【龙云君:@王秋喜-汕头市澄海实验小学-广东 大班额在传统课堂里的确是一大问题,但重构课堂后与班级人数多少没关系,在于通过课堂实操后找准真问题,对应的资源和教法自然会有,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情况是不同的,核心在于找准课堂切入点,从小处一点点开始发生变化,在于解决实操中暴出的问题,要不然死亡率很高,纵深下去备课、教研都得师生在一起进行,学生不懂的,再好的备课、教研、资源一律不要或重新调整,这实际在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或终极目标】

【丁又专:@张勇@公众 真赞

收获之一,你们发现了小组合作很重要,也很有力量,能解决很多1个人无法解决或者解决起来很困难的问题;同时你们也体会到了,小组协作并不容易,尤其是在小组组建之初,相互间的理解、沟通显得尤为重要,而共同的语言将有助于达成沟通的目的。

收获之二,你们发现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在合作中,要敢于表达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参与合作,才不至于在错过机会之后而徒然懊恼。

收获之三,是你们发现了团队的领导者很重要。一个有效的团队领导者,是能够把每一个成员团结起来,组织起来,按每个人的特长分工,并能随时根据团队任务的进展情况进行有效协调的人。担任团队领导者,是一种权力,更是一种责任,一种带领整个小组作出最好成绩的责任。因此,任何一个希望成为领导者的学生,都应该谨记,权力只有服务于责任时,才能发挥出真正的效力。

收获之四,是你们发现了对一个问题的理解,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因此学会倾听来自不同文化的声音会让我们变得更有智慧,更具包容性。】

【张勇:呵呵,这是我们派到新加坡的专家组和新加坡的专家一起总结的。http://h5.qzone.qq.com/ugc/share?ticket=MM%5F9671653449954561%5F1%5F3674787478652836%5FPB&subtype=0&srctype=61&sid=&isappinstalled=1&from=timeline&blog_photo=0&appid=311&ciphertext=C45196A563A0F9FB2955B20FE0F7E16650FFD0DBCB9F294223F690363278408F4D666AF1A4B1D09A1F8A5712588F033D0C57F5A39C5394A17E9D9E5C881DFB76&g_f=5757&_wv=1】

 

 

  


 

  • 相关推荐 RELATED TO RECOMMEND
  • 点击次数: 448
    2017 - 07 - 12
    发现真正的学习近年来,国内教育界逐渐兴起一种新的学习形态。随着这种形态的延展和推进,它几乎成 为了课程改革绕不开的关键步骤。它,就是项目式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简称 PBL)。其实,PBL 并不是一个横空出世的新概念,一百多年前杜威提出“做中学”“学生为主体” 时,PBL 就已萌芽。又由于 PBL 本身具有混合学习模式的特点,国内教育者常常把 PBL 和探 究性学习、主题式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相混淆。那么,PBL 究竟是什么?它凭什么获得这么多关注,它的优势在哪里、难点又是什么?如 果学校要采用 PBL,该如何做?在本期杂志中,我们试图回答以上问题。选择美国High  Tech  High特许学校(以下简称HTH)作为封面报道,是因为HTH从建立之初就确定了完全以PBL 模式办学,17年来,让学生通过PBL 对学习产生兴趣,在解决问题中真正地学到知识和技能成为HTH 的办学宗旨。HTH的重心不在于PBL本身,而是支持PBL 常态化实施的整套体系:项目联合设计与角色分配机制;提供参与动力的社区展示之夜;老师的招募、聘任与培训制度;工具与环境;更底层的软技能培训等等。我们可以看到,HTH 没有沉迷在PBL的概念中,而是基于问题洞察,将最大的精力和资源放在通向目标的道路建设 上。在实施中,PBL 对教师的过程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将学科知识打碎融入一个个项目内,也是极大的挑战,因此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下,似乎有点令人望而生畏。但也有学校走在前头,勇敢地进行尝试并不断完善。在“跨学科的挑战”这个板块,我们就介绍了比如蒲公 英泉源学校,2016年9月开始实施...
  • 点击次数: 174
    2017 - 07 - 05
    今天的学校教育形成于机器化大生产时期,当互联网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教育的目的和方式也随之发生重大变革。特斯拉在招聘时想寻找那个“不存在的人”,为未来社会准备人才的学校显然已不能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在第二届LIFE教育创新峰会上,有三所进行教育创新实践的学校分享了各自的经验,你会发现,在他们那儿,个性化、培养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才是核心。学校要教孩子骑自行车,老师们忙着开相关讲座,捧着《自行车教科书》照本宣科。学生们熬夜苦读,只为记住那些五花八门的自行车零部件名称。他们需要在考试中默写这些名称,可能因为拼错“变速器derailleur”这个词而被扣分,并因此失去自信。为了考上一所顶尖的自行车大学,他们需要夜以继日地准备BAT(Bicycle Aptitude Test)考试,考题可能长这样——在常规的竞赛用自行车曲轴中,前车轮上有多少个齿轮?a.7 b.9 c.13 d.39 e.53有些学生在考试中被刷,有些继续挣扎,就是没有人真正骑过一辆自行车。听着很可笑是不是?这是哈佛教育专家Tony Wagner与风险投资人Ted Dintersmith在他们合著的《极有可能成功》(Most Likely to Succeed)一书中所描述的情景。BAT考试当然是杜撰,却一针见血地讽喻了当前脱离社会现实、被标准化考试牵着鼻子走的教育怪象。美国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约翰 · 杜威说:“如果我们按昨天的方式教今天的学生,就等于掠夺了他们的明天。”死记硬背、重知识轻能力、以考试作为主要甚至唯一衡量手段……这是传统学校教育的特征,也是它为人所诟病之处。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已达成一种共识:以集体授课、标准化考试为主要标志的现行学校教育产生于机器化大生产时代,它曾经高效地为那个时代培养人才,却已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从理念到形式,我们的教育...
  • 点击次数: 138
    2017 - 06 - 30
    没有教科书、没有上下课铃声、没有考试,孩子们每天都忙于一些自主选择的特定项目,为了一年一度的大型展览废寝忘食。这些发生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的一所创新学校——High Tech High。今天,推荐一部纪录片,讲的是美国加州圣地亚哥的一所创新学校——High Tech High的故事。这所中学的建立,抛弃了加州的课程标准,放弃了考试为目的的分学科教学体系,跳出了只雇佣师范学院专业教师的局限,彻底采用项目制跨学科学习。这里没有教科书、没有上下课铃声、没有考试,孩子们每天都忙于一些自主选择的特定项目,为了一年一度的大型展览废寝忘食。 起初,父母们充满疑惑地把孩子送到这里,随后经历了紧张、焦虑、感动和惊喜等各种可能的情感体验。但98%的大学入学率,成功打消了父母对这所学校的疑虑,随后的17年间,High Tech High成功复制,增设13所学校,并将教育延伸到了初中和小学。记录片Most Likely to Succeed(按字面意思翻译是《极有可能成功》)就展现了High Tech High的各方各面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关于教育改革的深入思考,是教育纪录片里的经典,不仅获得了各种电影节大奖,还在美国上千所学校巡回放映,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就像AltSchool一样,很多人可能都听说High Tech High,但是我在看完这部片子后,除了内心的震撼之外,还是思考了良久。(点击观看Most Likely to Succeed的预告片)理想的学校应像儿童博物馆现实中孩子只关心如何考试我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100多年前,教育改革者就已经知道了方向,而100多年后,才出现High Tech High这样一所学校,谨小慎微地告诉人们,这一次改革“极有可能成功”?纪录片里High Tech High的教室,就像一间间儿童博物馆。100多年前,对当时教育系统不满的教育...
  • 点击次数: 118
    2017 - 06 - 04
    一个初夏的周五,我匆匆赶到蒲公英泉源学校,处理一件十分棘手的事:刚从北京转来的一位学生,又在学校打架了,这已经是他入学后第三次对同学大打出手。合作方校长打电话说,这样的学生放任不管,双方的合作就会面临全校师生的质疑…… 学生姓韩,在其它学校因打架退学,父母各种保证之后入学泉源,此刻再次面临退学的选择。这个上午我陪着他在学校操场足足走了三个小时,从双方保持戒备的谈话,逐渐聊到各自对学校和社会的看法。长时间交谈后我不得不承认:这孩子其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天才”。他的语言学习能力、团队组织能力都非常强;对社会问题的见解超乎很多成人;对友谊、品格有着比普通人更高的标准;思维方式更是异于多数高中生——这导致他几乎没有朋友,人际矛盾时时处处……我意外地因这次交谈,触发了一场办学观念的更新。我想:这样的学生如果总是退学了事,那我们为什么要追求办更好的学校呢? 我告诉韩同学:也许正因为你自己内在的不凡,所以对环境、老师、同学、友谊等,都有着过高的“审美要求”,并渐渐产生对抗情绪。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不全是你的错;但学校有局限,只能以普通人的标准来设计一切。我建议他:如果再有一次机会,或者在任何环境里,你都要学会一个技能:懂得保护自己,一方面适应学校环境,一方面保持自己独到的见解。我说这一切的时候,很清晰地看见韩同学的眼睛渐渐亮了,整个人在空旷的操场上放松下来;他说原来自己还不算是无可救药,尽管父母和老师早已这样定义了他……他婉拒了我的“再一次机会”,最终转走了。我深深痛惜他的离开,终于体会到一个办学者的极度无奈:当一个孩子被某种机制所驱逐,其实并不是上苍颁给了他“无可救药”的“证书”,而只是揭示了整个“社会与家校系统”单调无力的现实。这一期杂志,献给所有“非优质生源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们。此刻新学年招生多半结束了。也许你会再一次发现,数以百计首次走进校园的孩子们,那些让人一...
  • 点击次数: 106
    2017 - 04 - 19
    今日叙事国际舞蹈委员会在1982年提出将4月29日定为“世界舞蹈日”,以纪念现代芭蕾舞之父Jean-Georges Noverre,同时增加大众对舞蹈的重要性的注意,并希望各国政府在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中为舞蹈提供空间。 放眼今天的教育——无论中国还是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卸下19世纪以来“教育工厂”镣铐的最佳途径,重新定义知识、学习、教育、学校,从而能够在知识经济和人工智能时代,跳出一支更自由、优雅的舞蹈。 假如教育是一支优雅的独舞,这6所学校告诉你如何跳得漂亮综合编辑/张磊,蒲公英教育智库研究员 4月中旬,先是衡水中学进驻浙江省平湖市开分校遭到浙江教育人集体发声抵制一事,刷出堪比《人民的名义》的热度;后有杭州某学校将学生分成“精英组”、“平民组”、“麻将组”等引起争议。也许围困与突围、枯朽与新生这两个似乎矛盾却并存的事实,构成了当代教育的真实图景。但依然存在一些零星的、自发地、弱小的新学校和新教育,昭示着季候演化和潮流转变的信息。今天,就一起走进它们,看他们跳出了怎样的舞姿。 全人之美:过一天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内蒙古自治区罕台新教育实验小学(以下简称“罕台小学”)成立于2010年8月,缘起于“新教育”研究团队与当地教育局的合作,是国内第一所全面、完整地践行新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的“新教育”实验小学。 罕台小学干国祥校长说:“要阐释我心中理想的教育很简单,就是我常跟老师们说的两句话:让自己开出一朵花来,让整个世界感受到你的色泽与芬芳;让每个与你相遇的还变得优秀甚至卓越,不抛弃任何一个。” 在大力提倡教育理念革新的今天,全社会已经达成共识,好的教育是“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但什么是可良性循环的“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罕台小学有另一种答案。 在这里,“以孩子为中心”不是简单的无拘无束或任其发展,而是每一个...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颜校长:18323095918
索老师:17308395390
周老师:15123967302
张老师:17308395391
关注我们 Our attention
《犀牛云》 《犀牛云》 《犀牛云》
在线留言 FEEDBACK
  • 您的姓名:
  • *
  • 公司名称:
  • *
  • 地址:
  • *
  • 电话:
  • *
  • 传真:
  • *
  • E-mail:
  • *
  • 邮政编码:
  • *
  • 留言主题:
  • *
  • 详细说明:
  • *
Copyright ©2013 - 2017 重庆市新美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X
1

QQ设置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 颜校长18323095918 索老师17308395390 周老师15123967302 张老师17308395391
6

二维码管理

返回顶部
展开